「十個救火的少年」:香港反修例運動中的恐懼與自由
陳如珍|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原來人生是像一片薄如蟬翼的玻璃那麼脆弱。」這幾個月來讀著香港的新聞,我常常這麼想。
香港從2019年六月以來發生的事,對我而言似乎定格在一些難以抹滅的畫面。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記述一下六月份的幾個畫面,還有一些之後的想法。
在六月九日的百萬人大遊行之後,香港政府深夜宣布,六月十二日會依照既定時間表,在立法會開始逃犯條例修訂的二讀。為了阻止會議的進行,有不少的市民,特別是年輕的學生,從前一夜開始,就在立法會和附近的政府總部大樓及添馬公園以野餐、唱聖詩等等創意的方式聚集。
六月十二日那天早上,是我第一次走進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中。

六月十二日金鐘夏慤道附近聚集的人潮
在下著雨的添馬公園草地上,有一個穿著簡單拋棄型雨衣的年輕女孩,就那樣躺在濕漉漉的小野餐墊上睡著了。手裡還緊緊的握著一隻手機。看著她身上點點匯聚的雨珠,以及身下一小攤一小攤的積水,忍不住對那個身影感到好奇和不捨。是不是已經在立法會一帶守了一整晚呢?是什麼樣的決心呢?我再走近幾步,專心的看著那隻上臂枕在頭下而伸出的手。女孩的手心朝上,手中緊握著的手機同樣已經覆滿水珠。匯聚的雨水,過一會兒,就像流星般一道道地滑落。
我一直猶豫著:「要不要叫醒她呢?」最後我什麼都沒做。
雖然金鐘附近聚集的人很多,在沒有遮掩的添馬公園草皮上,人卻是三三兩兩的。在相當近的距離,專注地看著她幾分鐘之後,我慢慢地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怪異。於是我默默但迅速地走遠:經過放在草地上自主設立的垃圾分類回收站、經過在細小的涼亭下整理物資的救護員、經過不遠處武裝帶著盾牌的警察依然平和的目光。有時回頭,掛心地看著那隻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