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雜炒:東臺灣與沖繩跨原住民族的音樂串連及混雜性
南方雜炒:東臺灣與沖繩跨原住民族的音樂串連及混雜性
官元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前言
2016年夏天,在臺東都蘭糖廠的錄音室,聚集了15位來自沖繩及臺灣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音樂人,共同錄製混合琉球與臺灣音樂元素的〈島嶼之歌〉,歌詞包括華語、日語、沖繩語和阿美語等。這首融合音樂(fusion music)隨後在2016年的「H.O.T Islands Music Festival 島嶼音樂季」(後稱:島季)作為壓軸演出(圖一),在臺東鐵花村首次發表,成為未來幾年該音樂季的主題曲。

圖一:2016年島嶼音樂季音樂會
〈島嶼之歌〉在風格上屬於流行音樂,除使用爵士鼓、鍵盤、電吉他和貝斯等樂器,也融入來自Uchinaa Pop(沖繩流行音樂)和臺灣原住民音樂元素,如:沖繩三線與民謠、臺灣阿美族群的ladiw(歌)。如此多元交織的音樂風格和文化折衷(cultural eclecticism),可以被視為一種後殖民主義與全球化過程的「文化混雜」,在沖繩與臺灣兩者文化的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音樂新思維、新位置、新的結構與活動(Bhabha 1994)。
本文受大洋洲研究影響,視音樂混合(mixing)為文化相遇後的反應與產物,強調臺灣與沖繩多元原民性中「混合」的概念,來探討〈島嶼之歌〉的發生(聲)、脈絡及樂曲組織邏輯,淺談沖繩與東臺灣聲景交織的瞬間與跨界流動。礙於篇幅,本文僅用「沖繩雜炒」的概念,及其料理方式與融合各種元素的特性,來理解臺沖音樂交流和島季的混雜性。
多元融合的沖繩雜炒
沖繩雜炒(圖二)在沖繩語中稱Chanpurū為「混合」之意,在沖繩研究中常用來詮釋沖繩的歷史、移民、離散與身份認同的混雜性,也被用來比喻沖繩文化的韌性與多元包容性。沖繩雜炒的食材可以包括:豆腐、沖繩山苦瓜、午餐肉等,象徵沖繩歷史上不同階段的文化碰撞與境遇,例如:隨著美軍而來的午餐肉、泛東亞文化(中國與日本)的豆腐與代表沖繩原民文化的山苦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