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dadalranane路・手舞・足蹈共作展開幕式側記
Kadadalranane路・手舞・足蹈共作展開幕式側記
陳柏蓉|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約聘助理
2023年11月11日,天氣陰。共作展開幕前飄了幾滴細雨,眾人紛紛討論要不要搭棚。幸運的是自從訪客貴賓報到後雨就停了,直到場地收拾完後,雨才又下了下來。
(一)民族所博物館共作展的開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以下簡稱為博物館)是位於中研院內小巧的博物館,博物館前身是民族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為民族所)的標本室,當時為了學術研究目的而成立,也因此博物館藏品多數來自於民族所內的學術調查。直到1988年轉型為博物館,正式對大眾開放。
20世紀末許多博物館面臨去殖民的議題,民族所博物館也不例外。雖然相對於其他館舍,民族所博物館的蒐藏脈絡較為清晰,然而面對藏品與其源出社群間的關係,仍有許多的課題需要面對。例如胡台麗老師的紀錄片〈讓靈魂回家〉,就記錄了博物館「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家祖屋雕刻柱」與源出社群討論過後,決定由博物館資 助祖屋雕刻柱複製,並由太巴塱族人將博物館雕刻柱中的祖靈迎回部落的過程。
2017年開始,民族所博物館開始與部落合作共作展,把博物館的藏品回到部落展出,讓族人們不用大老遠到南港,而是可以在熟悉的空間看到文物,喚起更多長輩們的回憶,藉此增加傳承文化的機會。共作展由部落策展人到博物館挑選展出文物,並進行策展和詮釋。博物館則訂製12組移動式展櫃,讓文物到部落展出時確保溫濕度在安全範圍內。由於民族所博物館的共作展是直接與部落策展人合作,因此每屆的共作展都在非典型展覽空間舉辦:第一屆在泰雅族象鼻部落的工坊、第二屆在泰雅族武塔部落的學校教室、第三屆在排灣族佳平部落的舊天主堂、第四屆在阿美族馬太鞍部落的舊消防局,第五屆則來到在魯凱族谷川部落的家屋中展出。
(二)民族所博物館與霧臺鄉的共作之路
今年霧台共作展以魯凱族的貿易之路為主題,部落策展人是貝若桑・甦給那笛米,民族所策展人則是林文玲研究員。由於1950年代民族所研究團隊前往霧臺鄉研究調查的次數較少,博物館蒐藏霧臺的文物數量不多。但這也成為本次霧台共作展的特色──不只是展出博物館的文物,也結合霧臺鄉文物館以及部落的物件共同對話。而除了展覽外,共作展的開幕式也是由貝若桑組織跨部落的力量一起合作。首先開幕式的時間訂在下午四點半,即是配合部落的步調,希望伴隨著日落時分的光影變化,讓大家一同享受美好的時光。而由於展場位於霧臺鄉谷川部落,因此貝若桑邀請谷川長老教會的牧師為開幕式祝禱;表演節目則來自谷川部落、阿禮部落、神山部落和博物館館員共同演出;傍晚的茶點由神山 部落的Sama食堂準備。除此之外他們還準備部落設計的文創小袋送給蒞臨的貴賓做紀念。透過霧台共作展,讓霧臺鄉各部落都一起參與其中!
開幕式前兩天,展板、展櫃和文物都已到位,貝若桑一面確認文物擺放的位置,一面張羅著開幕式的花籃、設備器材及部落相關協力人員的聯繫;博物館員們則配合貝若桑指示以各司其職,包括最後確認文物展示方式、擦拭展櫃玻璃、為樓梯綁上安全繩索等,希望讓文物及展場以最美好的姿態與大家見面!
開幕式當天早上,音響設備、紅毯和花籃紛紛抵達展場,貝若桑將眾多花籃佈置成美麗的舞台,同時霧臺鄉文物館的夥伴也到場協助,和博物館館員們一起分工合作,慢慢完成展場和家屋前庭的佈置。接近開幕前,天空突然開始飄了幾滴細雨,眾人紛紛討論要不要搭棚,幸運的是雨沒下多久就停了。
下午四點之後,多位貴賓陸續抵達,包括霧臺鄉谷川部落、神山部落、霧台部落、阿禮部落的族人們、博物館歷屆共作展夥伴排灣族佳平部落、阿美族馬太鞍部落族人們、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們、原民會及屏東縣政府代表和來自學術界的學者們,齊聚一堂參與開幕儀式!

圖一:霧臺鄉族人於開幕式前簽到

圖二:霧台共作展開幕式現場

圖三:霧台共作展開幕式雙語主持人貝若桑(左)、尤天予(右)

圖四:谷川部落長老教會尤復生牧師祝禱
轉眼間就到開幕時分,家屋前庭已坐滿賓客。本次開幕活動安排雙語(中文及魯凱語)主持人,由策展人貝若桑及谷川部落尤天予共同主持。過去魯凱族在做所有行動之前,祖先會透過鳥占和小米占,聆聽神的引導。而現在藉由牧師的禱告,來祈求活動順利,因此在開幕活動的開始,由谷川部落長老教會的尤復生牧師為大家做開幕禱告。
在貴賓致詞部分,霧臺鄉巴正義鄉長首先感謝來自各地的貴賓和朋友們,也感謝貝若桑和中研院林文玲研究員用心策劃展覽。他認為部落除了要有硬實力外,也需要軟實力,而文化在部落扎根非常重要,因此他也很開心透過這個展覽,可以與各地的好朋友們分享魯凱族文化。
中研院民族所張珣所長表示很感謝霧臺鄉族人們、學術界的朋友以及博物館歷屆的共作夥伴佳平部落和馬太鞍部落的族人們一起來參與。也很感謝博物館主任郭佩宜、林文玲研究員及貝若桑。她說明這次共作展有三個特點,首先本次展覽的主題與所內研究人員的研究互相呼應;再來是這次的共作展在非典型展覽空間─特別是「家屋」中舉辦;第三是這次展出的文物不只是民族所博物館的物件,還結合在地的文物一起展出,她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共作精神。

圖五:屏東縣霧臺鄉鄉長巴正義致詞

圖六: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張珣致詞

圖七:谷川部落議會主席李清光致詞
谷川部落議會主席李清光以魯凱語致詞,他表示從前部落有很多傳統文物時不知道如何呈現,現在老物件快要消失了,但新的展示方法出現,所以現在透過新的方式來保存文化,也是大家希望可以達成的目標。
林文玲研究員則說明這次共作展跟往年不一樣的地方。由於博物館蒐藏霧臺鄉的文物較少,所以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比往年少。而本次共作展的主題是路,所以展出的物件不只是谷川部落,也有東魯凱大南社的文物。她表示很高興共作展可以結合部落力量,把在地的物件、老人家製作的物件一起回到這個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家屋裡展出,讓文物回家。她也感謝大家一起參與共作展的開幕活動!

圖八:中研院民族所林文玲研究員致詞
在貴賓致詞後,緊接著重頭戲就是開幕表演活動,開幕式三個節目由老中青三代呈現。第一個節目是來自跨部落的組合,由神山部落的貝若桑及巴于鳴演唱、阿禮部落的杜志豪吉他伴奏、博物館館員鮑沛蘭大提琴伴奏,一起帶來魯凱語創作歌曲Lakunu。Lakunu這首歌是由貝若桑作詞、巴于鳴作曲,是關於名字和路的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去遠方部落探望久未聯繫的親族,抵達後魯凱族長輩問他叫什麼名字,年輕人回答後,長輩根據名字就知道年輕人屬於哪個家族的人、住在什麼地方,並讓他放下行囊好好歇息。透過這首歌貝若桑想表達的是,路雖然艱難,但還是讓探望這件事情發生了。在貝若桑和巴于鳴娓娓道來的悠揚歌聲中,伴隨著吉他和大提琴的唱和與低鳴,大家彷彿一起進入魯凱族祖先貿易之路的時空中。

圖九:貝若桑、巴于鳴、杜志豪、鮑沛蘭帶來創作歌曲Lakunu

圖十:谷川部落小朋友族語兒歌演出
第二個節目是由谷川部落的新希望─熱力四射的谷川部落小朋友帶來族語兒歌演出!小朋友們首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和年紀,由於谷川部落是魯凱族和排灣族共居的部落,所以部分小朋友會同時介紹自己的魯凱族名和排灣族名,而小朋友唱的四首歌中也包括魯凱語和排灣語,充分展現出谷川部落的特色。在小朋友充滿能量的歌聲中,現場訪客和貴賓們看著小朋友的演出,紛紛露出滿足的笑容。
最後一段表演,則是由谷川部落的壓箱寶─谷川部落長輩壓軸。谷川部落的編織工藝在魯凱族中非常知名。因此這次谷川部落長輩們身穿傳統服裝,搭配彩色打包帶編織而成的裝飾,成為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獨特風格!在谷川文健站照服員的帶領下,長輩們跳著健康的舞蹈,讓大家看到長輩們滿滿的活力!

圖十一:谷川部落長輩演出
三段演出結束後,由谷川部落青年們啟動開門儀式,並由策展人貝若桑親自為來賓導覽共作展。同時門庭也播放著這次為了共作展製作的四部影片,讓大家邊用部落點心邊看影片,同時也與朋友們相聚聊天。
在開幕式圓滿結束,工作人員們將場地都收拾完畢後,天空開始下起了雨。謝謝創造大自然的Twaumas(創造者)賜給霧台共作展如此美好的奇幻時刻。

圖十二:策展人貝若桑為貴賓導覽Kadadalranane路・手舞・足蹈共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