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張育綺 | 南亞技術學院助理教授、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秘書長
《人類學視界》第 22 期共收錄 11 篇文章,議題豐富多元,探討範圍涵括東北亞、東南亞、中國大陸與臺灣。依據文章的內容與屬性,編輯室將之分為「人類學之眼看世界」、「海峽兩岸新鮮事」、「身體的技藝」、「人類學與人」,以及「國際學術活動側記」等五個主題。
夏天,是許多人喜愛到小島出遊的季節。李維屏〈路邊一棵榕樹下:殊與常的思想起〉首先帶著我們前往夏威夷諸島旅行。在當地見到的大榕樹以及島上各地榕樹下舉辦的派對活動,激發維屏回頭檢視台灣普遍存在的泛榕樹現象,並反思臺灣與夏威夷「榕樹下兩樣情」的人群活動與意象之差異。楊政賢則是因為電視節目製作之故,在今年暑假重返昔日田野地。〈嗨!鬼頭刀—我在菲律賓巴丹群島所看見的很多的你們〉文中主角「鬼頭刀」,是當地島民最重要的海洋物資、生活飲食與社會禮物之一。搭配上豐富的圖片,作者探討鬼頭刀如何作為 當地族群的一種生活憶態,以及當代的觀光建構。
場景轉換到大陸東南亞地區,劉康定從小在泰國生長,面對泰國近年發生的紅衫軍 運動,以及民眾與政府、軍方的持續衝突事件,他援引Thongchai「地理身體」(Geobody)的概念進行分析,撰寫〈泰國中央與地方文化的複雜衝突〉一文。康定認為必須先了解泰國宗教改革及其現代化的國族主義過程,方可深入理解泰國中央與地方文化的複雜關係。李慧慧的文章〈瞻前並顧後一下「山地建設」:原住民現代史的老生常談〉則以我們熟悉的福爾摩沙臺灣為背景,以慧慧自己在泰雅部落生長、經歷山地建設,並曾於山區擔任公職的經驗出發, 輔以身為一位長期關注都市原住民議題的人類學者視角,對山地建設相關政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涵提出反思。
方靜文〈覓一寺安老—中國大陸 以寺院為依託的老年人互助模式簡介〉說明中國大陸目前互助養老的新趨勢,並選取以寺院為依託的互助養老模式為例,介紹其運作方式與作者的田野觀察。蒲皓舟與張育綺〈景觀的重建與新自由主義下的大型運動賽會—海峽兩岸的一些觀察〉則關注新自由主義對國際大型運動賽會的影響,包括城市、國家的行銷與景觀重建等面向。作者們分別針對近年海峽兩岸的大型運動賽會,如2008北京奧運、2017臺北世大運,及 2022 北京冬季奧運等賽會的籌備與舉辦過程提出觀察與分析。
楊長明與寒川恒夫〈中國朝鮮族希日木田野調查紀實〉則針對一般臺灣讀者較為陌生的朝鮮族傳統摔跤「希日木」進行簡介。兩位作者前往中國東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從事田野調查,於文中呈現希日木由休閒娛樂遊戲,發展成民族式競技運動,並於近代因受商業和觀光化 影響使希日木產生諸多變化的歷程。梁廷毓〈北投番仔厝保德宮的「番仔獅」之歷史初探〉一文則探討北投「番仔獅」的由來與特色。臺灣早期的舞獅乃由中國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閩客移民帶來,而北投保德宮則為當地凱達格蘭族人集資建造,且原先僅供族人祭祀,使得保德宮舞獅發展出平埔與漢人文化兼備的特色。在獅步舞法、獅頭造型等方面皆與一般漢人廟陣文化有所 區別。
王鵬惠〈聆聽野史:與宋文薰先生的閒談〉以細膩流暢的筆觸,記錄下 2010 年在新搬遷的臺大水源校區人類系館,鵬惠與宋文薰先生閒聊的幾則片段。宋先生學富五車且是臺灣考古學界的泰斗,信手拈來的精彩故事,主角大多是我們後生晚輩僅能在教科書中讀到的師長前輩。莫怪鵬惠在文中提到,與宋先生的閒談宛若聆聽臺灣人類學野史。林志興是臺灣人類學領域中少數持續進行詩文創作者。〈人類學生涯中的詩語〉一文,志興首先以人類學家慣用的分析法對自己的詩作進行剖析與分類。雖然作者在寫詩時未曾刻意與人類學作勾連,但因人類學早已滲透生活各個層面,自然反應在其部份詩作的主題上。作者著有三篇與日本人類學者相關的詩作,恰巧透過此文介紹給臺灣的讀者。林育生〈2017 國際泰學會議紀實〉介紹今年七月在清邁舉行的會議概況,包括發表子題分布、專題演講內容、與政治抵抗有關的場邊花絮,以及會議語言使用等觀察,皆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感謝所有作者慷慨惠賜稿件,總編輯謝世忠老師協助邀稿,美編以箴大力相助,讓《人類學視界》22 期結出如此精彩豐富的果實。最後更感謝各位讀者的熱情支持,希望你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