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路邊一棵榕樹下:殊與常的思想起

路邊一棵榕樹下:殊與常的思想起

李維屏 | 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民族音樂學系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1 樹冠範圍超過一英畝的拉海納大榕樹</span></p>

圖 1 樹冠範圍超過一英畝的拉海納大榕樹

《榕樹下》是臺灣自1980年代起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歌曲,改編自日本曲《北國之春》,由慎芝作詞,歌手余天演唱,迄今三十餘年仍傳唱不墜,多數人皆能哼上一兩句。在臺灣,榕樹是常見的樹種,因之「榕樹下」 的意象深植人心。《思想起》是恆春地區的經典曲調,


最著名的是陳達 (1906 -1981) 以月琴彈唱的版本,亦有其他多種歌詞及歌手傳唱。而月琴則被當成是最具臺灣味的樂器之一,國寶藝師楊秀卿,肩負傳承唸歌使命,走唱與教學時,月琴即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樂器。《榕樹下》與《思想起》,前者被歸為流行歌曲,後者被視為傳統民謠,一者貼近生活日常,一者賦有傳統殊榮,然傳統與日常,並非分屬兩個互不相干的領域,而是有著互相交集與發展的空間。今年夏天,我在夏威夷旅遊時,因緣際會遇上幾棵榕樹,而對此議題產生如此啟發。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2 拉海納榕樹公園的榕樹下國慶園遊會與音樂會</span></p>

圖 2 拉海納榕樹公園的榕樹下國慶園遊會與音樂會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3 懷盧庫榕樹公園的榕樹下茂宜週五派對</span></p>

圖 3 懷盧庫榕樹公園的榕樹下茂宜週五派對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4 茂宜週五派對位於懷盧庫榕樹公園另一端的街尾烏克麗麗音樂演出</span></p>

圖 4 茂宜週五派對位於懷盧庫榕樹公園另一端的街尾烏克麗麗音樂演出

夏威夷茂宜島拉海納鎮 (Lahaina) 的榕樹公園內,有一棵佔地超過一英畝的大榕樹,不僅是夏威夷最大,也是全美最大。由於榕樹的特性,氣根輔生,盤根錯節,這棵大榕樹宛如一把巨大傘蓋,樹上群鳥寄居,樹下遊人如織,或拍照,或攀爬,人聲鳥聲鼎沸,歡樂無限。由於我到訪之日適逢美國國慶的假期,節慶的園遊會與音樂會就在範圍廣大的榕樹下舉行,熱鬧非凡。園遊會的攤商販賣著具有夏威夷意象的各式「文創商品」,例如雞蛋花與扶桑花造型頭飾、木雕海龜或鳳梨圖案的瓷器,也有著來自各方移民的小吃,例如源自日本的夏威夷版彩虹冰,舞台上的樂團演唱著以源自葡萄牙的「夏威夷吉他」烏克麗麗伴奏的歌曲。榕樹公園常設的紀念品店,則有大榕樹明信片以及夏威夷常見樹木與花草口袋書。


原以為此榕樹公園屬於地標型的島上勝地,活動以觀光導向居多,但在另一小鎮懷盧庫(Wailuku)所遇上的「茂宜週五派對」(Maui Friday Town Parties),夏威夷文創商品、烏克麗麗音樂等元素又出現了。巧合的是,活動地點也是以當地一個較沒那麼大規模的榕樹公園為起點向主要街道擴展。由於活動範圍是一條街式的狹長型,公園起點的大樹下有一個音樂舞台,另一端的街尾也有一個音樂舞台,中間則是商品與小吃攤。


經此派對,才發現「茂宜週五派對」是茂宜島的常態活動,每個月的週五在島上與離島幾個不同城鎮的鬧區舉行,第一個週五在懷盧庫,第二個週五在拉海納,第三個週五在馬卡瓦奧(Makawao),第四個週五在津匯(Kihei),第五個週五在拉娜伊(Lanai)。我雖未在夏威夷旅遊長達一月之久而得以經歷所有的週五派對,但此五個小鎮均遊歷過了。走馬看花之下,並未發現另一個榕樹公園,夏威夷風情的意象與商品卻隨處可見。此行給我的印象是,或許夏威夷的觀光產業發達,又是來自世界四面八方居民(包括美國本土各州)的移入地,只要是能象徵夏威夷的,現處當地的「夏威夷人」似乎都欣然接受,共榮共存。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5 威基基海灘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商場可供人拍照遊憩的大榕樹造景</span></p>

圖 5 威基基海灘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商場可供人拍照遊憩的大榕樹造景

榕樹此一引進自印度的外來樹種,雖常見於夏威夷諸島之上,卻也不是為數最多,究竟能不能代表夏威夷意象?我雖未在茂宜島各小鎮均發現榕樹公園,在歐胡島(Oahu)著名的觀光區威基基海灘(Waikiki Beach)鬧街上,竟發現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Saks Fifth Avenue)商場的中庭以一棵印度進口的大榕樹造景,微縮成小型熱帶叢林供遊客嬉戲拍照。大榕樹與夏威夷,在此毫無違和感地被連結在一起了。可是,夏威夷的本土樹種呢?旅遊途中,我也曾拿著樹木圖鑑,在檀香山(Honolulu)試著尋找赫赫有名的夏威夷特產檀香木,卻是一棵未見。後來才知道,十九世紀夏威夷王國對大清帝國的貿易大宗就是檀香木,因華人喜用檀香木製作家具、雕刻品與焚香原料,當時為貿易需求大量砍伐已消耗殆盡,現今則由東南亞地區引進當地近似樹種,尚在復育當中。在文創商品攤,一位木雕藝術家告訴我,同樣是高級樹材的夏威夷原生相思木(koa),也因為樹材取得日益難得,逐漸由另一原生的夏威夷黃槿木(milo)所取代而成為目前較常使用的雕刻素材。


在夏威夷,「數大為美」似乎可視為當地人藉由經常普遍的存在,來營造出隨處可見的夏威夷風情,再將這種共同感轉化為觀光客難得可貴的旅遊特殊印象。而臺灣文化當中,「榕樹下」現所象徵的,則是類似「思想起」的懷舊連結,一種對美好過去的尊敬與想望。尤其在都市,樹與高樓相比已不再顯得高大,市區狀如傘蓋的遮蔭大樹多已移到特殊場域被刻意栽植保護。大路兩側平凡不起眼的,是侷限於小小一方土塊之中掛牌列管的行道樹,枝葉過於繁盛時還會被切割修剪,以免妨礙交通,要找到類似夏威夷大榕樹一般的景象實屬不易。但臺灣也並非沒有大榕樹,「樹大有神」而將大榕樹或其他大樹殊化為「榕樹公」、「大樹公」、「萬古聖公」的情況相當普遍。就連地狹人稠,寸土寸金的臺北市區,大樹公仍隱身巷弄,存在周遭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臺北古亭的長慶廟後方,有棵與廟共存大榕樹,據傳有270歲以上,在臺北市實施樹木保護政策之後,因被廟方認養而被稱作「長慶榕」。長慶廟是古亭地區的老土地公廟,廟的發展見證著當地歷史,建廟迄今已近260年,所奉祀的土地公原為「石頭公」,後來才雕刻福德正神像,建廟前的石頭公自何時開始祭拜已不可考。長慶榕外圍由一圈圓形水泥座椅保護,座椅可供人於樹下乘涼休憩。然而,據廟方表示,長慶榕一直以來雖與廟共存,卻非屬廟內供奉的神明,樹旁的香座是由熱心居民自發陳設奉祀,將之視為榕樹公。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6 古亭長慶廟,廟後方的樹冠即為長慶榕</span></p>

圖 6 古亭長慶廟,廟後方的樹冠即為長慶榕

<p><br></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7、8 由水泥座椅圍繞保護的長慶榕與居民設置的香座</span></p>


圖 7、8 由水泥座椅圍繞保護的長慶榕與居民設置的香座

此外,臺北大龍峒的萬古聖公廟,原有的大榕樹雖已枯朽不存,卻奉有象徵萬古大樹公的神像,甚至有神明誕辰與紀念日,並在門口移植一棵年輕榕樹做為象徵。根據廟內文字所載,古聖尊王於三百多年前受天命託付守護古聖尊神木,於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因護木等功績,經張天師保奏玉皇上帝,受領玉旨代天巡狩,封神職為「古聖尊王」,又於民國九十二年五月再受三清道祖封「古公聖祖」道職,現廟內供奉的神像即為古公聖祖法身形象。廟方表示,榕樹公晉升為聖王的故事對世人有激勵作用,只要行善積德,均有機會如同榕樹公一般受人尊敬,原有的樹身雖已不存,仍永存世人心中。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9 大龍峒萬古聖公廟,廟前的年輕榕樹為移植而來的榕樹公象徵</span></p>

圖 9 大龍峒萬古聖公廟,廟前的年輕榕樹為移植而來的榕樹公象徵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10 萬古聖公廟內榕樹公的「古公聖祖」造型神像</span></p>

圖 10 萬古聖公廟內榕樹公的「古公聖祖」造型神像

至於臺北大稻埕媽祖廟慈聖宮前的廣場,則是臺灣少數僅存的廟口榕樹下露天小吃。在此,整排小吃攤的活動式桌椅隨顧客多寡機動擺設於幾棵大榕樹下,雖是夏日豔陽高照時分,樹蔭外與樹蔭內的溫度卻截然不同,不論是午休用餐的上班族、常駐廟口閒暇無事的在地長者,抑或是慕名而來的觀光客,一同共享大榕樹庇蔭下所帶來的舒適幸福感。然而,據常客所言,假日前來的嚐鮮觀光人潮數倍於平日,常常一位難求,周邊街道甚至有保安街49巷假日營業時間禁止進入的標示。存在五、六十年甚至更久的廟口大樹下庶民美食,已由過去的經常普遍存在,演變為現今少有的特殊古早味追尋。


當綠蔭逐漸從都市生活中遠離,路邊的大榕樹已不是隨處可見的日常風景,現今普遍存在臺灣各地,以榕樹下命名的麵攤、海產店、咖啡廳等各種店家,或者確實經營於榕樹下,或者曾經經營於榕樹下而緬懷著過去種種,均因其名而使人產生「古早味」聯想,而且多半是在室內一邊享受冷氣一邊對樹下涼風的想像。風行三十餘年之久的《榕樹下》,因其流傳的普遍性與時間性,似乎也隨著「榕樹下」的實際消逝而成為緬懷時代特色的臺灣金曲。臺灣其他如同榕樹一般的常見大樹們,似乎也一同承載著「榕樹下的思想起」的命運。臺東池上伯朗大道的兩棵茄冬樹—金城武樹與蔡依林樹,因知名影視藝人與歌手曾經拍攝廣告或駐足而命名,一時蔚為風潮,儼然成為臺灣最出名的樹。然這股風潮是否會退流行,抑或在日後其知名度仍屹立不搖,形成另一種「泛榕樹現象」的傳統,則有待時間驗證了。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11 大稻埕慈聖宮廟前廣場榕樹成蔭</span></p>

圖 11 大稻埕慈聖宮廟前廣場榕樹成蔭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12 大稻埕慈聖宮廟前廣場榕樹下的小吃攤</span></p>

圖 12 大稻埕慈聖宮廟前廣場榕樹下的小吃攤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 13、14 臺北街頭的行道樹與編管樹牌</span></p>

圖 13、14 臺北街頭的行道樹與編管樹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