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編輯室報告—追逝.迎生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第25期的《人類學視界》包含兩個專欄。論文專欄以「好生活」為題,呈現了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班學生部份的田調成果。七位正在學術生涯起點的年輕作者幾乎都來自人類學以外的大學科系,他們為著不同原因進入人類學系接受研究所教育,逐漸發現各自的研究興趣似乎交織著共同的關懷:「人們(我們)為什麼而活」?這項生命哲學式的提問不只反映了年輕世代後物質主義式的價值求索,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涵。它呼應了歐美人類學界近年興起的「正向人類學」(anthropologies of the good),主張民族誌的功能不只限於揭露不義、書寫苦難,更可以針對人性良善進行正向但不理盲的描繪與分析,為挑戰重重的當代社會帶來更清楚有力的激勵與指引。
專欄的前四篇文章藉由不同的生活切面描繪世間大大小小的美好。鍾一銘筆下的職業賽球迷,透過一同看球的經驗在球場環形空間內形成可以同歡同樂的暫時共同體,得到日常勞碌之外的情感共鳴與舒解。陳以箴描述面對觀光化與身份認同政治等雙重壓力的平埔族群加蚋埔村民,如何在外界過於沉重的期許中,持續打造屬於自己的祭典活動空間,以維護自己認定的好生活。林孟瑢發現外人看來缺少保障且前景暗淡的普吉島導遊工作,卻是年輕雲南移工的希望管道,他們對自己可以隨時脫身並且脫貧的信念,賦予這份不穩定工作超越金錢的價值。魏嘉佑說明倡議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年輕志工之所以無酬提供時間與勞力,是為了重建發展主義忽略的社會連帶,換言之,他們的美好願景是建立在大家共好的前提上。專欄的後三篇文章則反思構築「美好」的條件,或是「美好」身後的陰影。黃士玨檢視南庄推動慢城認證過程中的爭議,發現縣府希望透過慢城旅遊在南庄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地方」,但居民自有一套與公家版本不盡契合的好生活藍圖。楊柏賢敘述國家主導的大型基礎設施周邊的在地居民,受到什麼樣的生活限制與環境影響,由此說明某些好生活願景之可能落實,是以犧牲他人的好生活為代價。王家辰運用David Graeber與Richard Sennett對於當代工作意義的不同理解來觀照中國戲曲勞動情境的變化,而這正好聯結到專欄作者群的共同關切,就是如何讓生活與工作不淪為David Graeber所稱的"Bullshit",而能帶來RichardSennett期許的「持續的滿足感」?從這七個案例我們看到驅動人類向前的力量不僅只是物質層次的溫飽,而更包括許多超越當下個人利益的無形目標,它們構築了美好生活的願景,讓人不僅「活著」,還要「活的像人」。
本期除了呈現年輕世代的作品,也另闢紀念專欄,由四位同仁撰寫紀念文,帶領我們悼念與回顧2018年離世的三位人類學者。吳天泰具體詳實地追述了喬健先生在台灣原住民民族教育上無與倫比的貢獻,張正衡細膩生動地描繪了胡家瑜致力於人類學博物館典藏、研究與推廣的溫暖身影,而在許崇銘與林開世的筆下,顏學誠大器溫厚的君子風範栩栩如生。「因著與他相遇時的擁抱…我們能走到比盡頭更遠的地方」(許崇銘、林開世,p.89),感謝喬健、胡家瑜、與顏學誠三位學者,您們立下的典範,讓我們生者更清楚地看到了趨向「美好」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