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南庄慢城觀光的好生活想像

黃士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前言

好的生活,意味著公民能夠在自己的鄉鎮中以簡單和愉悅的方式過活,有機會享受方案和服務。慢活意味著在匆忙中緩慢行動,或是拉丁詞「使匆忙暫緩」(festina lente)。在日常生活尋找「現代時代的對立面」;換言之,就是在現在與未來最好的機會中尋找過去最好的知識並且享受它。……在生產與緊迫速度「快速」的時代下,追求這種目標看似一個烏托邦;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鄉鎮都一同參與其中,連同慢食運動(Slow Food),追求慢城的巨大共同計劃。〈慢城的哲學精神〉(國際慢城網站 2019)(註1)


在2016年2月,苗栗南庄與三義宣布加入國際慢城的會員鄉鎮,成為台灣第三和第四個慢城鄉鎮,同時也代表這兩個鄉鎮受到肯定而認證。然而,何謂「慢」的好生活?在地人對慢城的認證對在地人的理解,以及他們的好生活想像和實踐是什麼?理解慢城的觀光經營政策的經營思維困境與在地人對觀光和好生活的想法連結,這些成為我這篇短文所想討論的主題。


在2018年1月,我花兩個禮拜的時間在南庄短期田野,主要關注在當地觀光的觀察以及當地居民的想法。尤其,在這兩年多期間南庄通過國際慢城認證後,開始以慢城為主軸主導當地觀光活動形象,試圖打造不一樣的觀光型態。作為人類學的研究生,理解觀光發展與在地之間的關係便成為我關乎的重點。為了理解慢城在南庄的經營情況,我在這段時間內拜訪了一些相關店家、當地住民以及推動慢城活動與政策的公部門人員,以理解他們對於慢城與觀光的想像。

<p class="ql-align-center">隨處可見的慢城宣傳。</p>

隨處可見的慢城宣傳。

我以「好生活」作為核心思緒,來理解我訪問的居民以及公務員的慢城理想願景。透過兩者的對照,我將闡述居民對於慢城並的理解並不重視慢城政策可能會帶給他們的效益,但他們有一套過好生活的方法和想像;相較之下,政策規劃者著重在如何以慢城帶起不一樣的觀光風潮,藉此實現他們認為可以帶給當地人好生活的想像。


然而,藉由這篇短文,我並非只是思考慢城在南庄的意義;更廣義的說,是我同時也藉由希望從南庄過去經歷的觀光經驗的一些歷史過程中,思考慢城觀光政策與在地的交織,會需要面對哪些挑戰。我以報導人所提供的簡短故事,理解南庄過去也曾想藉由觀光帶動地方發展的願發景生相關的事情,以此作為思考的借鏡;接著,我回到慢城政策本身,思考它所提倡的理想與現實執行間會遇到的難題。

慢城的淵源與和南庄的結緣

1999年義大利的鄉鎮首長們相互串聯,提倡慢城運動(Cittaslow movement),針對鄉村制定另類發展策略。這些首長所成立的慢城聯盟,讓不同國家有共同理念的鄉鎮可以共同加入:規則是想加入的鄉鎮只要達到慢城指標(註2)50%分數,邀請慢城總部視察和審核,通過後即可成為會員鄉鎮,並共同推廣慢城理念。


在理念上,慢城注重在地生產與消費、減少碳足跡的生活方式,以經營永續發展;在實務上,慢城成為一種新的觀光模式,強調不同於快速旅遊消費的另個選擇。在台灣,先是2014年由花蓮鳳林取得認證,接著是嘉義大林,最後苗栗的南庄與三義同時申請通過,至今有四個會員鄉鎮擁有慢城之名。花蓮鳳林當初是一群當地民宿業者結盟並自己提出申請,除此之外都是由公部門主動推動的。


我訪問苗栗縣文化觀光局的公務員C主管,以了解苗栗推動慢城的來龍去脈。苗栗是縣政府向國際慢城聯盟申請加入,以南庄和三義兩個最有潛力的觀光鄉鎮去申請認證,從盤點到通過認證,這個期間花了八個月,比起鳳林跟大林所付出的心力還順利許多。C主管很自豪南庄和三義加入認證的時間最短,因為花蓮鳳林跟嘉義大林都各別花了數年時間籌組申請認證,這象徵著苗栗的觀光備受國際肯定,更是縣長在上任前規劃觀光政策和任內推廣成功的具體政績。


在取得認證後這三年期間,縣政府後續推動一系列的慢城觀光政策,以每三個月主打不同的「慢生活」主題活動,以及每一陣子會輪番在兩地舉辦共識推廣活動,以推廣慢城理念、發現在地慢活元素等體驗活動號召居民參與。共識活動通常有數十人參加,多是當地的中年與老年居民參與,一起唱歌、體驗手作教學、聽講師分享故事。活動結束後主辦者會有合照留念,這些都會放到慢城臉書頁面上分享參與成果。除此之外,慢城也和小學合作推廣慢城教學,把慢城理念融入課後活動教學,讓小孩能夠更加理解慢城的意義。


蝸牛標誌是慢城在地方浮現最直接的符號。這兩年來,苗栗縣政府在觀光景點顯眼之處立上許多象徵慢城的蝸牛標誌以及大型「國際慢城」招牌。除此之外,公共活動若能夠搭配宣傳慢城,都會順便打廣告,例如山水節路跑活動;連公車站牌前,也會有慢城觀光遊的廣告。為了組織在地店家一同經營慢城形象,縣政府也舉辦慢城店家認證活動,頒發認證給符合慢城精神與在地特色的店家,其中以民宿、小吃、在地手作體驗店為主。這些作為,都是一再而再向外人宣稱「我們是慢城」的具體展現。

南庄觀光景象

對大多數來訪南庄的觀光客來說,南庄老街是必去的景點,每個週末的觀光人潮也聚集在此消費。老街內的桂花巷,左右一排空間不大的店家,裡頭販賣滷味、客家小吃、桂花釀和蛋捲等伴手禮,或是很多老街都會見到的小型紀念品。在老街對面是遊客中心以及活動廣場,在週末天氣好時常會有活動上演,例如唱歌、樂器演奏或是獅鼓陣表演。

<p class="ql-align-center">蓬萊國小前的慢城石牆。</p>

蓬萊國小前的慢城石牆。

南庄也有其他的景點,例如向天湖、神仙谷、加里山、蓬萊溪護魚步道等景點,但是大多觀光人潮聚集在街上鬧區。週末時,遊客人潮可以滿到進入南庄的公路沿途塞車到好幾公里外,直到晚上才散去車潮。若是有花季盛開的季節,會有遊覽車一台台開進南庄的風景區景點,有些旅遊行程過夜的話就住當地民宿,但許多行程安排以一日遊為主,在天黑看不清處山水風景後,就下山離去。但是,平日街頭上觀光客寥寥無幾。

在地人對觀光的理解和好生活想像

前半段介紹了慢城的不同觀光政策和宣傳之外,接下來我關注在當地居民對觀光的反應與想法,以及他們對於好生活的想像。我拜訪當時在產業文化館工作的經理余大哥,他在這裡工作數年,對於南庄的觀光有些感想。因為經營文化產業館的旅遊服務,他體悟到賽夏與泰雅的文化復振所需要支撐的經濟基礎有一定困難。


對他來說,現在目前的慢城與其說是個認證,不如將它當做一個願景。重要的在於,在取得認證之後,如何把南庄的觀光體質調整成真正的「慢」。余大哥表示,南庄具有好山好水的景色,也有多元族群共居的人文風光,有潛力發展深度旅遊觀光,只是目前不算盛行。他談到南庄的部落觀光與文化復振的過往,跟我講了另外一段故事:

最早是20多年前的嗄嗄毆岸(八卦力部落),那時候就是全國第一個民宿示範村,也有撥資源給他們經營部落跟民宿。但是那時候經營了一段時間,吸引不同商家去建置,反而那些商家蓋的民宿比原本部落弄的鐵皮屋還要高檔,是木屋或是水泥屋那種更豪華的民宿,所以逐漸變成後來入場的商家逐漸變成賣點,反而不是部落的部分。(田野筆記20180118)

民宿村經營十多年後,因為整體規劃不完善以及硬體逐漸老舊,生意逐漸不如以往。在約十年前,在一些村民返鄉後,部落重新以文化園區的方向經營,以重建步道、部落劇場、導覽活動等方式重新向外地介紹賽夏族的文化(註3)。


產業文化館經營十年多,當初成立是為了要進一步培養部落產業和維護原住民文化傳統,因此聚集人力與資源籌備而成。館內提供特色餐飲,也找熟稔編織的手工藝婦女做編織製品以及服裝,以食物和傳統服飾特色介紹給遊客。產業文化館經營至今能能夠養活一些正職與兼職,但是目的也並非就要藉由把事業做大:

這種在鄉村經營的模式並非是一定要養活多少人。反而,在鄉村生活並不是那麼需要涉入金錢經濟,很多人都是兼職的狀況下生活。當有農作可以耕的時候就做,農閒的時候就去做其他採集工作或是兼工,甚至有時候採集只要特定一段時間去做就足夠換取幾個月的收入,那個邏輯跟領固定月薪的方式很不同......工作就是為了養活自己,足夠了就不用一直工作。(田野筆記20180118)

依照不同時節工作的斜槓工作者

在當地經營度假農場的邱大哥,也提供參照讓我理解當地人如何過好生活的方式。他年輕時曾離開家鄉,在台北和新竹做過廚師,到後來才又回到家鄉投入觀光業。十多年來,他曾受過社區營造規劃訓練,參與在當地社區營造的公共事務;後來他開了度假農場,除了提供小木屋給遊客住宿,也煮一手好料理,擔任農場的主廚。


拜訪他當天是平日下午,平日的農場其實沒什麼觀光客來遊憩,他正好在店裡有空。他們家農場也得到慢城商家認證,我因而請教他當初參與慢城店家的情形以及對此政策的看法。出乎我的意料是,他說他其實也只是因為有朋友在鄉公所工作,推薦他參加,他就因此報名參加,之後得到了認證。在那之後其實也沒什麼改變,對他來說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因為農場通常在週末時才會有較多客人而會比較忙之外,平日他有時會兼任一些學校的廚藝講師,在台北和新竹教學,結束後往返南庄;或是沒事時待在農場自己做一些伴手禮,讓客人來玩的時候也可以買些禮品回去。他店裡擺了一些牛軋夾心餅、桂花釀、手工麵包,都是自己在農場餐廳做的食品,除了拿來賣之外,他也會帶去他孩子的學校分給孩子同學吃,當作兼做善事。


對邱大哥來說,伴隨著觀光人潮的節奏而經營農場與餐廳,除此之外兼任教學工作和參與社區生活,構成了他的日常生活。這正呼應余經理所說,在南庄不必然只是仰賴一份全職工過生活,可能是在不同時季做不同兼工,這在當地生活是常態。然而,這不代表說,在南庄生活就是容易與方便。鄉村地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不如都市多,正如許多當地年輕人為了賺取更穩定的收入,到鄰近城市(如頭份或竹南)工作與定居。選擇待在南庄過「好生活」,並不意味著可能有豐富的金錢收入;重點不在於以賺更多錢為目的,而是金錢作為過好生活的其中一個手段。

小結

慢城所宣導的是希望鄉民以較為悠遊自在的方式生活,從食衣住行等日常事務建立更友善的環境、經濟產業、社會關係。然而,當它放在為了提倡觀光的目標時,政府必須有所積極作為,從舉辦推廣活動與設立慢城景點,才算是達成觀光推廣的任務。


政府經營慢城的方式從爭取更多的公共預算,將預算發包給不同單位執行預算活動,這些消耗的公帑與活動成果的統計數據成為具體上呈現對於慢城經營的努力。然而,這些政府所規劃的慢城居多仍是對當地「好生活」的投射與期待。如我所詢問縣政府的C主管,對於慢城的目標最基本的還是經濟考量,能將慢城推廣並且拉高觀光產值,才算是一個能夠讓大家有感的觀光政策。在一個提高產業價值與鄉民慢活之間,成了慢城在理想上和現實上的掙扎。


我在文章後半段,想要藉由在地人的生活型態與對觀光的想法,來呼應慢城慢城觀光所投射的想像之間的落差。然而,這並非意味著慢城政策因此失敗,而是想說明這是在公部門執行政策的邏輯下會有的必然情形。C主管表示,目前最苦惱的,還是在縣政府之外,要能夠有當地居民組成的慢城人際網絡與集體認同,才能夠真正讓慢城成為居民的慢城,而不只是政府的政策。

註解:


1 Cittaslow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原文是英文,作者自行翻譯而成,http://www.cittaslow.org/content/philosophy,2019/03/04上線。


2 指標共有七大面向,對應到72項指標,包含環境資源、基礎設施、在地產業、在地生產與消費、建立友好社會關係、慢城自覺、與合作夥伴關係面向。


3 要知道更完整的故事,可以參考此份報導與專題影片:郭志榮,2008,〈遇見·八卦力〉,「我們的島」專題影片,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9%81%87%E8%A6%8B%E2%80%A7%E5%85%AB%E5%8D%A6%E5%8A%9B,2019/03/04上線。

參考文獻

Cittaslow International

N.d. Philosophy. In Cittaslow International Website. http://www.cittaslow.org/content/philosophy, accessed March 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