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視界發刊詞:重建人類學的共同社群
黃樹民|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
經過近半年的辛勤籌備工作,《人類學視界》這份嶄新的通訊,得以順利地與各位見面。籌劃這份通訊的緣由,可回溯至2007年10月召開的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應用與推廣」。當時的會議參與人數有限。雖然人類學界資深的一代依舊關注學會發展,但中青代參與不多。學會所面臨的現象,其實是人類學界整體的問題。做為一門資深學科,人類學已喪失了學科的社群感。人類學各相關單位閉門造車,甚至出現門閥主義,孤芳自賞與壁壘分明的對立,導致在面對其他學科與臺灣社會迅速轉型時,人類學的角色不僅在學術界中愈來愈邊緣化,對社會大眾而言也缺乏相關性與納稅支持的正當性。想要走出這種學術自閉症(intellectual autism)的呼聲與反應,在去年年會中及會後開始醞釀發酵。關注學會發展的老、中、青學者們一致希望擺脫過往以派系、單位、學門為依歸的鎖國心態。於是,幾位年輕會員開始努力發起,重新推動建立一個具包容性、多元性的人類學學會。在幾位年輕學者的熱忱號召下,這個學術革新浪潮已逐漸推展到臺灣各地校園、研究單位。在他們多次聚會及細心規畫下,這一份以溝通學術單位間信息流通、推廣人類學社會面向的通訊,今天得以以生動活潑的面貌與大家見面。這可說是本學會自我改造的第一步。本學會自我改造的第二步,則是已在籌劃中,將於今年10月召開的首屆大型年會。此次年會,以廣泛徵求各界組織專題小組(panel)、發表論文的形式,彰顯臺灣人類學及民族學研究的廣面性、多元性和社會參與。我希望藉由本通訊的出刊,激起更多同仁及同學們對學會的認同和參與,社會大眾對人類學更多的認識與肯定,為21世紀臺灣人類學及民族學的發展,奠下穩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