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人類學
容邵武|國際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南投縣埔里鎮,號稱台灣島的心臟地帶,可也算是台灣距離都會地區最遙遠的地方,出入埔里都得依靠一條彎彎曲曲,大車小車全部擁擠在一起的中潭公路。於是有一個國道六號正在興建—連接埔里與二高的高速公路—如同預言般的不斷神諭著台灣的心臟終將有大型動脈連接起來。
神諭被幸福地傳頌期望著,但是眼下中潭公路還是繁忙的運送著都市人到這片好山好水的地方來看其他的都市人﹙哪一年冬天沒有應景的合歡山下雪以及隨之惱人的塞車新聞報導﹖﹚以及把埔里人送出城去。我知道這些旅行者有不少是暨南大學的師生,因為我也是定期搬遷移動的暨南候鳥族群之一。
「候鳥」族群當然只是我的分類名稱﹙當地人的分類觀﹖﹚不過假如你在這裡住上一段時間的話,也概會同意我對於自己族群的自稱。
每個周末,精確的來說,周五早上開始,逽大廣漠的校園就顯得更為逽大廣漠,屬於周末的慵適便提早到來,平常步調本就有些慵適的學生也一下子散的大半;然後,總是如同可以預期的信諾,他們不多久就會紛紛回到這個暫時稱做家的地方,雖然驅動他們的不是如候鳥般的神秘力量,只是一周又開始的世俗時間。候鳥在這裡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其他鳥兒,聚集成群,談天說地,交換知識;然後,在每年的冬天與夏天,候鳥族群會散的更遠更久,校園的顏色由綠轉黃,再由黃轉綠,有些鳥兒會另築新巢,有些新鳥﹙或菜鳥﹚會加入,然後,是的,候鳥們會準時的再回到棲息地。
而這個候鳥棲息地於93學年度成立了「人類學研究所」,是的,人類學研究所。雖然人類學和候鳥的活動有著某種神秘的關連,也就是季節的更替會把許多人類學家帶到他們稱之為田野地的暫時棲息所,但是卻不是這樣的遷移方向。無論如何,人類學研究所加入這個候鳥族群,以極少卻希望很不同的數目加入。從第一屆只有幾個學生、二個老師,逐漸繁衍;到今天有數十位學生、十位的專任或合聘的老師。我們從我們的棲息地周遭開始,跨出我們的步伐。

原住民、水沙連、數位產業
埔里,它是台灣過去到現在族群遷徒與文化交流互動最頻繁處之一。本所成立以來,即著手進行埔里盆地與鄰近地區資料的蒐集,發現其社會組成以及文化型式呈現複雜而多元的樣貌,於是提出以「水沙連研究」為本所重點發展的構想。
基於此,自96學 年度開始,潘英海老師就任本所所長,我們以「地方文史與區域社會:水沙連專題教學與研究社群發展計劃」,爭取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題教學與研究社群發展計劃」的補助,在教學與研究上積極朝著族群與區域研究的方向前進。在教學上,我們以二年為期,以學程的方式,每學期開設三門相關的課程,藉此建置水沙連專題研究室、專題資料室,培育區域研究之後進人才,並進而發展跨校聯盟。在研究上,各個人群團體於埔里盆地與日月潭山水自然環境中發展出許多合作與競爭的模式來利用這塊豐沛的自然資源。可以說,台灣目前可見的主要族群都先後到達埔里盆地,開枝散葉,深深的和其他族群接觸與交錯。當然,多元族群居住的歷史事實,還不能幫助我們提出一個台灣族群關係與族群政治的理論,這也就是我們在這個計劃下強調長期的田野研究所要努力以赴的方向。
96學年度開始,我們也得到「教育部補助推動人文數位教學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的補助,推動「數位內容產業學程」。計畫強調學校教師與產業專業師資合作授課之重要性,以及加強創意、科際整合、人際合作等相關之通識教育課(學)程,以期切合職場需求。
一方面藉由資訊科技來提升人文教育,使得傳統資源與現實關懷得以接軌;另一方面降低資訊科技發展所造成的人文學科數位落差,以提升人文學者(生)掌握與運用新科技的能力。本學程希望能培養學生成為數位內容產業的數位化工程師以及數位內容產業的專案經理人員。這也是本所朝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數位內容產業相關的產學合作,成為台灣應用人類學的研究發展中心的目標。
另外,本校於2007年10月成立「原住民教育與生計中心」,目前也是交由本所負責執行。其原因無他,埔里是台灣過去到現在族群遷徙與文化交流互動最頻繁之處,因此,台灣中部有著廣大且人數眾多的原住民聚居地,再加上平埔族(如巴宰族)。晚近有許多埔里的「平埔族」要求正名,並主張其族群應有的文化、政治權利,許多重要的問題,不斷的發生。本所秉此之便與責任,就學校現有條件資源,爭取相關資源並整合各方支援網絡,致力於原住民文化振興與教育改善的工作。
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最初成立目的之一,是想要結合已發展多年的東南亞研究,看看當代人類學對移民、離散特別的關照,有沒有可能激發出不同的探討新住民、新移民(外籍勞工或新娘)來台之經驗。我來暨南人類學研究所早先候鳥式的移動,倒也讓我「體」會到某種遷入遷出的經驗。
鳥類學家會想要探討候鳥在甚麼情況之下變成留鳥,看到本所目前的發展方向,我倒是知道人類學研究所的留鳥會越來越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