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的天堂有國界
林文玲|交通大學客家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天堂性向:男生變女生》Paradise Bent——Boys will be Girls in Samoa,導演:海瑟‧克渥(Heather Croall),1999/ 57分鐘
來自澳洲的紀錄片《天堂性向:男生變女生》Paradise Bent——Boys will be Girls in Samoa(導演:海瑟‧克渥Heather Croall,1999)其中關於薩摩亞社會法法菲妮(fa'afafine)這類別的人何時出現有一個小小的爭論。有關片段如下:
一位當地人:「身為薩摩亞人,我相信過去就有法法菲妮——女性化的男人」。
人類學家德瑞克‧佛曼(Derek Freeman)則說,1940年代當他在薩摩亞進行田野工作時,沒有紀錄到法法菲妮。波拉博士(Tom Pollard)在影片中接受訪問,表示:「關於1960年前有沒有法法菲妮有些小小爭議。但是我認為有。」波拉博士繼續說道:
「而且早自幾千年前就有。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就討論過扮演女性角色的男孩。她(米德)1926年時在薩摩亞遇到一個叫撒西的男孩,陰柔氣質的他作女性工作、喜歡和女性在一起。女人也都喜歡他、認同他是其中一員。現在這樣的人我們叫做法法菲妮。」
德瑞克‧佛曼說他沒有發現到法法菲妮,並認為法法菲妮是直到1960年代薩摩亞社會因遭逢西方文化,劇烈變化之後才有。
波拉博士卻有不同看法:「但我很確定40年代就有(法法菲妮)。他(佛曼)只是沒注意到。因為法法菲妮不像現在這麼公開。」
影片中一位當地人也認為法法菲妮自古代起就有,但以前不像現在這樣,被認為是扮裝皇后(drag queen)。法法菲妮一直是家族中的成員,他/她們煮飯、洗衣、縫紉、操持家務、照顧老年人、看護幼兒。他們在過去的薩摩亞社會有一定的地位,與現在的法法菲妮還擁有的一樣。「法法菲妮可能自古以來一直都有」,以易服者、變裝皇后、跨性別去稱謂或標識法法菲妮,那表示或許只是使用這些詞彙的語言、 文化與社會所能有的方式,去理解、解釋、詮釋與敘說他/異者文化事項的一種試圖與作為,而它的侷限性也隱然可見:當以一個「我的」文化詞彙去捕捉、定形某一「異」文化的未知事物狀態,在轉換、翻譯過程中遭遇的「干擾」、「抵抗」將可能包括認知、意識層次上的「無法看見」與「聽不到」,也可能有意無意間夾帶了「不願看見」、「不要聽到」的情感、情緒因素。
影片中的一句話「也許法法菲妮一直都在,只是有些人沒注意到罷了」。或許我們稍為挪用一下:「也許法法菲妮一直都在(就在你/妳、我身邊),只是有些人(或者我們大部分人)不能也沒法注意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