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現場一如果是現場,為何須要去記憶?
林文玲|交通大學客家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走一趟故事》Cilangasan,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2003 / 25分鐘
《月亮的眼淚》Wuhaliton: Tears of the Moon,導演:莎瓏‧伊斯哈罕布德(Salon Ishahavut), 2003 / 26分鐘
從記憶現場系列第一集「走一趟故事Cilangasan」與第二集「月亮的眼淚Wuhaliton」可以找到一些解題的線索,並且觀察到這兩部影片試圖表達的:「現場」是要去記憶的,否則將會被遺忘、就此消失不見。但是,此處的「記憶」不僅只是內在的心靈活動,它同時外顯在語言的講述、身體的行走與體驗後的反思。而這裡的「現場」也不止一處,它其實蘊藏數個地方與多重的空間所在。
走一趟故事Cilangasan影片主要講述一百多年前,Makudaai「港口部落」的Pangcah(阿美族)族人與清兵廝殺的Cepo'事件(Makudaai當時叫作Cepo'),部落族人因不敵清兵的連番攻勢,逼不得已由頭目馬耀阿濱帶著族人前往部落西北方的Cilangasan躲藏。這則故事是Makudaai部落老人家最喜歡講給年輕人聽的。月亮的眼淚Wuhaliton則從代代相承的布農族傳說故事起身,翻山越嶺去尋找月亮的眼淚所在的Wuhaliton。月亮被射到眼睛,就從天上、山上下到Wuhaliton這邊,Wuhaliton這個地方有著祖先生活與傳說的種種痕跡。而月亮也是布農族各種傳統祭典的來源。

港口石梯坪。(小米提供,2006.7)
傳說或歷史故事在此不只停駐在聲音與文字的想像之中,也在族人爬山走路、身體勞動的當下,一次一次地展演出來。「故事走一趟」因而成為兩部影片的主要軸線,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不同世代的族人,在不同的時間現場,用不同的方式走一趟故事:祖先走過的「現場」就是傳說或歷史事件的現場,這個已經不在的時空現場,在兩部影片中都是用動畫說故事的方式呈現。現在子孫們走的這一趟,是影片的對象也是影片實際上紀錄到的一趟過程。而觀眾觀看影片的確也形成一個現場、一趟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