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對八八水災的公開信

黃樹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八八水災」對臺灣人民生命與文化的摧殘,將在歷史上留下一個深刻、無可抹滅的慘痛印記。人類學界能否在此關鍵時刻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也關係著重建復原,乃至臺灣多元文化的維繫。筆者以「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的身份,謹代表人類學界對災民於此次風災所受到的苦難表達同情與關懷之意,並鼓勵人類學界積極參與災後重建。

 

此次水災後,部分學會成員即積極參與救災與重建的工作,或直接到第一線救災,或幫忙災民及地方政府建立溝通的平台,或結合NGO檢討政府重建政策,或提供研究的檔案影像資料供社區重建參考。人類學界長期研究原住民、平埔族、與漢人民間社會,對災後重建,當能提供涵蓋多面向的分析與建議。例如,我們的研究累積了許多此次受災地區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的相關資料,足以作為此次災後安置重建的基礎,包括我們對山地原住民部落近百年遷村歷史的深入了解,各民族在家、家鄉、親屬關係、社會組織、宗教祭儀、傳統領域對日常生活及生計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大量蒐集的影像、文字及分析資料。人類學界累積多年的研究成果與經驗,都有助於日後安置重建的規劃與推動,作為重建選址、家屋設計、社區營造、文化保存及政策執行等方面的參考,也足以讓我們深入評估原住民離開傳統領域時,於生計、文化存續等方面可能面對的衝擊,並對政府及民間慈善團體對遷村、重建政策的擬定,提出建言。此外,人類學長期著重多元文化的討論與理論研究,也能夠提供政府及民間團體在面對不同族群文化的成員時,所須具備之知識背景與態度。

 

災後的安置與重建如何能順利進行,對臺灣多元文化社會將會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臺灣面對此次重大災難時,救災重建工作必然千頭萬緒,然而在政府及民間各方亟思儘速幫助災民脫離苦難、居無定所的狀況時,人類學界也要在此呼籲,在立法、政策制訂及施行時,對於臺灣多元文化的特色、人權的尊重上做好通盤的考量。我們期望政府及臺灣社會戮力於重建效率的同時,不要為了追趕重建效率而犧牲了文化的存續及人民的權益。

 

再者,此次水災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臺灣面對嚴峻氣候衝擊時的脆弱、政府問責的監督問題、以及公民社會的意義與衝突。這些迫切的社會議題都要求我們深入思考,人類學是否已經具備足夠的知識來理解全球性氣候持續變遷對臺灣自然及人文生態的衝擊?人類學對於政府及政策的分析與批判能有何著力點?對於公民社會的動態能量及分歧衝突,人類學能提出怎樣的視野觀點?

 

簡言之,對多元文化的堅持,對弱勢邊緣族群的關注,對當代社會變遷與人類學角色的檢討,是人類學界責無旁貸的學術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