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動起來專題前言
余舜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0年回國時,同事跟我說,在關心本土文化的風潮下,書名只要冠上「臺灣」一詞,就有市場;臺灣社會對本土文化的關懷,也使得人類學家頻繁地踏出象牙塔,直接涉入臺灣社會的脈動,或受邀演講、輔導地方文史工作室、參與地方文化活動規劃、撰寫地方鄉鎮誌、參與輿論建構及公共政策的制訂,當年的活躍使得人類學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似乎較近年密切許多。
相較於其它學科,人類學強調之長期田野工作的確容許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建立深入交流的機會,人類學家也因而常與所研究的社會建立長久、密切的關係;比起其它學科,人類學強調在地日常生活的研究取向,也使得人類學知識的本質與地方人士關心的議題有較緊密的關連性。然而在學術之外於各個面向延續社會關懷的同時,人類學家對社會關懷的程度也關係著學術倫理的課題,無視研究對象的福址,更常遭致「學術殖民主義」之譏。《人類學視界》於本期中,即試圖以幾個正在或剛結束計畫執行的個案舉例說明,目前臺灣人類學與社會之關係,表面上雖不若九○年代顯著,但人類學家其實一直以各種方式與臺灣社會保持密切的關連,其參與的方式更呈現一些人類學的特色。
本期收錄之五篇專題文章,撰稿人分別以參與政策評估、舉辦科普活動、影片下鄉、及推廣考古學知識的方式與民眾接觸。在他們以專業知識進行勘查訪問、設計活動、分享民族誌影片、帶領討論、執行考古發掘計畫時,也秉持著人類學家的學術敏感性,就如同進入另一種田野般,在將觸角以非純學術的方式伸向臺灣民眾的同時,這個進入田野的過程也帶來深刻的感受與反省。過去,臺灣人類學界較少將這類經驗與反思寫出以供分享,《人類學視界》編輯們特別以「人類學動起來」為題,邀請幾位執行者,說明他們參與社會的過程與感想。
「人類學動起來」這個標題,一方面(就如這五篇文章所示)指陳著人類學動起來的現況,另一方面也呼籲著人類學家動起來,積極在臺灣社會扮演顯著的角色。這五篇文章分享的,雖是幾個人類學家個別參與社會的例子,不過也代表著人類學關懷臺灣社會的角度與態度。(作者為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蔣斌1983年7月攝於 臺東縣蘭嶼鄉野銀村。(本照片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