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民眾浪茶去
余舜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若旻
申請國科會慶祝成立五十週年贊助之活動時,並沒有清楚考慮學術與民眾之間複雜的課題,就用習慣的學術語言,寫了一個帶民眾到茶區體驗茶農做茶的「默會知識」之計畫。當初的構想很簡單,這些年的研究聚焦於體驗及文化學習的課題,因此計畫帶民眾從「人類學」的角度,體驗做茶各環節展現之實踐性、難以言傳、常只能以師徒制習得的在地知識,並安排茶改場的專家解說製茶的科學性知識,如此民眾可先於教室學習製茶的原理,再走出教室體驗做茶,於比較中體會兩個知識體系的特質。計畫很快獲得通過,心想著過去多次辦工作坊、研討會的經驗,辦民眾活動應是駕輕就熟。等到開始執行,方驚覺面對民眾,頗有其複雜、有趣的面向,讓我們開始思考人類學如何與坊間的觀點接軌,人類學是否能夠提出讓社會大眾理解的觀點。
什麼是人類學的 角度?
首先是《新活水》雜誌選了「浪茶去ÿ趣」作為國科會50的報導,記者聽我們解說計畫構想後,問起:這個活動所謂之「人類學的角度所指到底為何」?我們即從人類學的定義與其它社會科學的界線談起,再說明人類學的田野方法。只是溝通許久,記者仍似懂非懂,最後我們才理解,她的癥結是:已是「帶民眾親身參與體驗茶農的默會知識」了,再加個「人類學的角度」,意義是什麼?對此位記者來說,社會上許多事就是藉由親身參與學習的,人類學的親身參與到底又有何差異?
這個問題讓我們回答地有些手忙腳亂,的確,我們在強調「人類學的角度」與「參與觀察」的概念時,目的多在區隔學科間於研究取向上的堅持與差異,對話的對象一直是學界內部,著眼點乃是學科界線的鞏固及學術論述的建構。但若不從民眾難以瞭解之人類學的文化理論談起,於做茶、品茶這類原本即是「參與體驗」的活動,人類學能夠提供何等特殊的角度給社會?若繞一大圈從人類學文化的概念談起,說明感官知覺與社會及歷史有密切關係(所以感官知覺具有「文化」的特色),由此民眾可從製茶中體會「文化」與「身體」,該是「人類學」的觀點了吧!但,此又是我們習慣之學術觀點的建構,似乎也不是一個具體、類似指導原則之「人類學」的觀察ÿ體驗角度,足以提供給民眾於體驗做茶時採用,於是,決定把計畫書上原本規劃之「人類學觀點」的課刪除,只於活動手冊內,建議九個參與體驗的可能切入點,供民眾於實際學習做茶時參考。
文化的概念
臺灣民眾一般對「文化」一詞的認識,與人類學文化的概念有某些本質性的差異,提起臺灣的「茶(藝)文化」時,坊間一般指的是茶具、泡茶技術、品嚐風格、及茶事空間的配置,如此而至藝術美學、精神層次的成就。臺灣或因受到日本茶道「禪茶一體」的影響,茶人與民眾多主張美學的造詣與所呈現之精神層次,方是茶「文化」的精髓;此種強調高展演性、藝術美學及哲學思維的文化概念,與人類學主張之高度共享、內化、被認為理所當然而常於無意識中展現的「文化」,實有相當的差異。這樣的人類學觀點,加上一貫之相對論的傳承,皆讓我們從發掘現象,建構日常生活層次之文化理論,而非評論、藝術創造的方向,來探討茶文化;品評文化的高低更不被認為是人類學家應該擔任的角色,何況,我們進行研究的同時,恐怕更是「學員」,於田野「學習」著研究對象的文化。不過,人類學家的文化概念與隨而之立場,和民眾對學者專家的期待恐有相當大的落差。
此次活動「臺灣茶藝的發展」這堂課的講員是位難得之非業者的茶人,演講內容豐富有趣,更對臺灣茶藝發展的方向提出大膽的評析,他認為臺灣目前只出現茶藝展演建構茶事「美感」,但缺乏具學術與歷史價值之茶藝「美學」。姑且不論他的批評是否妥當,他的演講充分顯示臺灣社會一般對茶文化發展的期望──從事茶、品茶、意境的創造、美感的建構、而至精神的昇華。這與人類學家關心的課題大不相同,我們擅長的是社會文化現象的發掘與分析,例如:茶藝美學的發展,如何影響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社會人際關係的維繫。較為尷尬的是,身為臺灣茶文化學習者的筆者,有時常被賦予評論者的角色,期望筆者從品評文化價值的立場提出見解。就如此次演講後,現場學員中有茶課時認識的朋友,即會希望筆者能從學者的立場,評斷授課老師提出的評析,但我卻只能從人類學的觀點問說:「臺灣茶藝的發展是否受到臺灣文化的影響?」這樣之制式的人類學問題。
帶領坪林梯次做茶活動的鄭添福師傅則從「製茶文化」及「國寶」的方向來定義「茶文化」。身為坪林及阿里山茶區著名的製茶師傅,他對臺灣製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一直有其個人的堅持與抱負,對臺灣製茶技術在機器化及工廠化的政策下逐漸失傳的現象,更覺痛心,認為政府應採用類似日本推行之保護國寶級製茶達人的方式,讓臺灣部分發酵茶的技術與文化得以存續。他對茶文化之「價值」的認定,也反映在我們討論經費分配比例時對「講師費」比購買一百二十斤茶菁的費用低的不滿上,他強調製茶師傅的技術與所展現的文化價值豈能與茶菁價格相提並論,並認為:「就是把所有經費都列為講師費也不為過……這是表示對製茶師傅與茶文化的尊重。」
製茶過程中,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鄭師傅的使命感,他不斷強調對待茶葉的態度直接呈現在我們的手法上,要輕、要柔,手到、眼到、心到,我們如何對待茶葉,這份態度便呈現怎樣滋味的茶湯。製茶師傅對於茶葉的那份專注、專業與細膩,展現著鄭師傅所謂的製茶文化,只是這種類似Boasian、強調收集各文化面臨變遷前之各種「傳統」知識的文化概念,早已不再流行於人類學界,現代人類學家 的專長乃在於分析文化變遷,懷舊、創造的傳統等更常是分析的重點,只是,在我們運用學術語言及概念的同時,是否具備適當的大眾語言,讓民眾瞭解我們所談為何?

坪林浪茶。余舜德提供。

鄭添福師傅帶領鬥茶。余舜德提供。

坪林茶園採茶。余舜德提供。
我們要浪茶
即使細節明載於網站,從開放報名開始,民眾 的電話不斷,詢問如何報名、希望提供額外服務、要求提供火車、公車時刻表、或請我們代打電話向農會詢問各項訊息,報不上名的希望我們能夠多辦其他梯次……各式各樣,我們彷彿成了旅行社、臺灣茶相關活動之諮詢服務站,乃至辦理活動體驗營的常設機構,參加的民眾更問起:「你們接下來應是要辦救災科普活動吧。」有位民眾得知線上報名失敗,在電話中發洩半小時的情緒,才願意重新線上報名。有趣的是,他的確遞補上了,且是一位熱心、親切、好相處的學員,還報名第三梯次。簡單的繳費是另一問題,坪林梯次的活動費用是九百九十九元,有位民眾大概覺得麻煩,匯了整數一千元,殊不知,為了這多出來的一元,我們還是得按照所有行政程序的流程申請一元的退費,把大家搞得人仰馬翻;更有多位寄九百九十元來的,有一位託人帶現金來繳費,袋上寫九百九十元,裡面卻只有九百元,為省麻煩,我們乾脆自己掏腰包補上。
就在我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之際,才發現打從開始我們就沒有拿出人類學家進入田野的專業精神,或因他們是「同胞」,更是一群相對單純、屬中產階級、同質性高的愛茶客,使得我們只以辦活動的心態面對,卻不曾跳出主辦者的身份,「進入田野」,從人類學的觀點瞭解面對的現象。

人類學家 動起來,凍頂日光萎凋。余舜德提供。

人、書、茶一起萎凋。余舜德提供。
不只是茶
熬夜製茶後心得分享,學員中有感謝鄭師傅不吝傳授製茶技術;有說,「製茶太辛苦,以後買茶再也不講價了」;又有說,「茶葉好珍貴,以後泡茶僅在杯裡放二片茶葉就好」;活動結束後,有人自組茶會,傳來品茶後的驚嘆,更有人半夜傳來簡訊,直說感動。原將茶視為商品的民眾,在「浪茶去ÿ趣」後,似乎對茶有了不同的看法,無論是否自製,「茶」將不再只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而已。
我們因為茶為個人研究主題而申辦此次活動,也因喜歡茶,辦起活動來似乎也不覺得累,帶著民眾浪茶去,結果不只是民眾有許多「不只是茶」的收穫,想藉此次活動的機會多收集茶農製茶知識的我們,更有許多意外的「驚喜」。(作者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