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小林家園重建:人類學研究的參與觀察
段洪坤|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小林平埔原住民族文化重建協會秘書長西拉雅族
一、前言
98年8月7日的莫拉克颱風對南台灣造成的重創,將產生永難抹滅的歷史傷痕,尤其是高雄、屏東、台東山區的原住民部落,更是遭逢百年來部落重大的傷害。筆者所熟悉的、長期有密切往來的小林部落,在風災中幾遭滅村,495條的生命在短短幾分鐘內被無情的土石流吞噬。8月8日當天見風雨如此狂肆,心繫小林朋友,撥電話給熟識的劉仁和村長已無法聯絡上,心中有股不祥。據逃出現場的小林村人告訴筆者,9日早上6點5分左右,獻肚山狂崩而下,連楠梓仙溪的士石也如巨浪般湧至…。
救災開始不久,小林災民安頓到甲仙鄉的龍鳳寺後,筆者就與一樣長期在小林做研究的高苑科大簡文敏老師及真理大學助理洪淑芬小姐進入災區協助,緊接著號召一群長期與南部原住民研究有地緣關係的文化、人 類、民族及生態學者: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潘英海老師、台東大學音樂系主任林清財老師、中研院近史所康豹老師、中院民族所黃智慧老師及靜宜大學簡炯仁老師組成文化重建團隊,密集進入甲仙陪伴災民並協助自救會對內、對外的相關重建工作。
目前大家都把這次莫拉克風災所造成的災難歸因於(一)全球氣候暖化下的劇烈氣候引發暴雨成災,(二)政府長期沒有做好國土規劃保育工作,(三)政府救災反應能力不足,救災行政紊亂。本文並非討論風災責任問題,而是要以人類學的知識檢驗反思災後重建的種種措施,並且從人類學的角度省思自己參與小林重建過程中的實踐。
二、認識小林,才能真正幫助小林
人類學與其他社會學科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強調「文化相對論」(Culture relativism)及「全貌觀」(The holistic Perspective),所以對現存文化的關切就要對各文化的全貌多加研究,誠如鮑亞士(Franz Boas)所說的:「任何文化特質若與其總體的文化脈絡割離開,便絕難加以了解,純以人種學、經濟學或形式論的觀點來解釋文化現象,勢必會導出失真的效果」(Boas 1934見Benedict 1976:5)。所以我們想幫助小林重建,應該以文化人類學的觀點,重回到小林部落發展的歷史脈絡中來思考,並且了解它與整個社會環境的總體關係,在重建過程中才能了解多元化的差異性,找出各別文化現象背後的意義及其脈絡,超越觀察者的觀點,做出正確的方法策略,避免錯 誤。
小林,美麗叉哀愁的山村,有人說它原地是苦棟成林,被稱呼為「小苦棟林」,後簡稱「小林」(簡文敏2009:5);當地耆老傳說,負責日治時期遷移大武壟社民至此地防守的日本警察叫「小林」,大家稱此新聚落爲「小林管的地方」,簡稱之(段洪坤2009:68)。深入小林這個部落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小林人有特殊的民族性格,跟周遭的族群有所不同,由於他的聚落形成跟噍吧哖年抗日事件有關,1937年又發生江保成事件,所以小林人是一群勇於向威權抗爭的族群,小林本部落(也就是9-20 鄰遭掩埋的區域)的居民大都是西拉雅族大武壟社群的後代居住小林的漢人大都在民國40年(1951)陸續移入從事種竹、薑等山區開墾農作,以嘉義大埔閩南人居多,風災前整個小林村的漢人約佔一半,大都集中住在南光、五里埔、埔尾及錦地,也就是災情較輕的1-8鄰,也因如此的族群背景,小林人天性樂觀開朗,他們自己說「刀子架在脖子上,也要快樂來唱歌」(簡文敏2009:7-9)。部落緊靠獻度山下及楠梓仙溪旁的河階地小林這個山林部落可供耕種面積不大,早期居民以游耕、漁獵爲主要生活,以種竹筍、梅子、薑、芋為主,也有部份村民到那瑪夏山區承租林地種植高經濟作物。85年(1996)高雄縣政府陸續補助小林村辦理平埔夜祭及闢建公廨文化園區。簡文敏長期參與觀察紀錄小林的文化復振運動,他認為小林部落已因文化復振運動,以及村民的自主建構,形成特殊的文化,在族群自我認同意識,也由「閩粵入及變番」到當今「入埔」多元族群認同(簡文敏2001)。
三、災後霸權式家園重建安置規劃
莫拉克風災發生後的20天(8月28日),政府迅速立法通過了「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條例」並成立中央及地方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負責重建事項之協調、審核、決策、推動及監督。中央重建委員會行政部門代表12人、災區縣市首長8人、災民及原住民代表8人及學者、專家及民間代表9人(沒有人化背景的專家代表)。重建條例第五條中提到:「重建計畫內容應包含家園重建、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活重建、文化重建,並應遵循國士保育與復育原則辦理。」這項條款清楚看到災後重建的大方向,其中最為社會大眾及災民迫切關注的就是在「家園重建」。家園重建關係到災民的安置,而且所引發的爭議最多,尤其政府強硬的「遷村」政策,引發原住民的反彈及抗爭。小林村的家園重建需求及狀況與其他受災區,如:那瑪夏、桃源鄉等原住民部落不同,在原來的聚落完全被掩埋、所有的人的家全沒有了,不像其他災區可復原,只要找適當的、安全的地點,原住民還是希望回到幾百年來族人的社地,而小林的家園重建,就如同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松諭(前小林自救會會長)一直向政府訴求的「把小林蓋回來」、「我們小林人要住在一起」、「手創新小林」,也就是小林人希望親自打造新的家園。
四、多元文化下的文化差異思
考台灣是個多族群組成的國家,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多元文化發展下的文化資產,這次的莫拉克颱風造成的災害,目前政府及慈善團體所擬定並進行的家園重建安置計畫,並沒有仔細思考多元文化下文化差異的思考,當然對於日後災區多元文化的發展及個別文化的傳承產生極大的傷害。
人類學家 Ervin 在 "Ethics in Applied Research and Practice”一文中指出:
新政策或現有的服務要給某些特定群體,最關鍵的一方式群聚社區或是社團,但是小規模社區或社團也會有若干程度的差異性,他們的權力關係和對政策的期待上總有不同,所以我們必須發展一些跟那群人聯繫的方式,也就是必須深入去了解這樣的差異。(Ervin 2005: 30)
所以可見當政策的擬定執行如果在多元文化主義下,以爲規劃時可以同時照顧到不同族群需求、不同文化發展,而想實行「一視同仁」的政策,會導致「利多於弊」的結果,因爲其中有許多重要的潛在「文化差異」被忽略。目前慈濟大愛園區的永久屋規劃獲得政府大力支持,但是他們正在進行這樣的錯誤而不自知。98年10月11日筆者與「小林平埔原住民族文化重建協會」簡文敏理事長、洪淑芬副秘書長、蔡松諭理事長及小林村民一同前往位於高雄市的慈濟精舍與慈濟高層研商有關於小林村在大愛園區的永久屋問題,會中筆者提出在這樣的隱憂:在這塊59.3公頃,預計興建1540戶的基地,將容納瑪夏鄉鄒族、以魯凱族爲主的茂林鄉和主要為布農族的桃源鄉,還有甲仙鄉、六龜鄉的平埔西拉雅族、漢人,彼此之間族群的空間太接近、太狹窄,不符合原住民生活文化生態,而且不同族群在這麼小的空間必將產生文化衝突,文化差異被忽略下日後將會造成文化傳承的隱憂。蔡松諭理事長也提出希望慈濟能將小林空間獨立出來,因爲他也預見他們從小與那瑪夏原住民彼鄰而居還是有生活文化衝突、高山平埔歷史情仇衝突一定會在此發生。但是,在場的慈濟高層及建築師團隊,對於我們的擔憂頗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在重建過程中相當「尊重」原住民文化,可是他們卻一直以爲小林是福佬人的村子。
五、小林人的堅持,小林人的家園夢
我們從中央的重建條例及重建委員會的組成,其實政府也是秉持「由下而上」的精神來進行家園重建的工作,但是就如同Ervin提到的「政策真的夠民主嗎?」、「有讓更多領域的團體參加議題討論嗎?」、「有重視在地、傳統知識及災民社群的力量嗎?」(Ervin 2005:219)。從討論災民如何安置開始,我們所接觸到的家園重建政策討論,除了五里埔的小林永久屋由紅十字會規劃外,政府一直堅持只釋出一塊土地給慈濟蓋大愛園區蓋永久屋處理高雄地區災民安置,雖然小林人一再向政府陳情希望能釋出另一塊地自己蓋新小林村,並且在98年11月8日的「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員大會,全村投票以313:1的票數表決不想住進位於杉林國中旁的慈濟大愛園區要自力造屋,但是政府至今仍然不理會。慈濟獲 得政府大力支持完全配合下,也堅持在國際的、環境保護的以及整體規劃的大愛之下,不同族群災民被分配到園區的棋盤中,災民自己建構族群特色家園的需求,在慈濟「隨緣」、「尊重」中,被淡化冷落,但是小林人卻不放棄家園的夢,堅持的對外發聲,爭取不同的團體協助。
在高雄市建築師公會、李甫峰建築師、簡女敏老師及平埔原住民族文化重建協會的協助下,透過集體會商以「由下而上而」、「重視在地、傳統知識」的模式與小林人凝聚共識,堅持在家園的重建議題上,不應只是家的重建,還要結合「文化重建」、「心靈重建」。由居民描述「記憶中的小林」的種種場景,希望建築師能透過設計的手法,在杉林組合屋重建大家思念的故鄉。小林村民全程均參與討論規劃未來的家,永久屋對於村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村民們不論男女老少都非常的關心,「把小林蓋回來」更是大家一致的想法,99年1月23日小林村發展協會於新小林社區杉林組合屋活動中心前廣場召開之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小林村風華再現」杉林永久屋發表會,發表小林二村的規劃設計圖,令人驚喜的是在建築師團隊的努力用心下,找到兩塊約9公頃位於現在月眉農場小林中繼屋旁的土地(見圖2、3),李甫峰建築師的設計下新小林村聚落型貌像極了舊小林延著楠梓仙溪河畔的村落街道(見圖4),如果政府能夠成全,相信對於小林人家園重建與心靈重建上,都能因爲這樣的家園記憶的結合而更有家的感覺。再加上原先規劃的五里埔小林一村可說讓小林的家園重建更理想(圖5)。
參考書目
段洪坤、陳叔倬
2009 從西拉雅族文化復振與政治認定運動發展關照小林西拉雅族的未來。收於「重建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78。未出版。
簡文敏
2001 游移、接軌與重構:小林與加蚋埔平埔夜祭文化展演探討。台灣風物52(3):165-194。
2009 小林文化與災後重建。收於「重建南臺本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4。未出版。
Benedict
1976〔1932〕 文化模式,黃道琳譯。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Ervin, Alexander M.
2005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n Applied Anthropology: Tools and Perspectives for Contemporary Practice. Pp: 219-232. Boston: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2005 Ethics in Appli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Anthropology: Tools and Perspectives for Contemporary Practice. Pp: 30-43. Boston: Pearson /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