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都會地景生命史
胡正恆|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
話說2009/10/28遠百開幕之後,已經是花蓮人共同的話题。[大家]都在談論「你去逛過遠百了沒?」。上星期五10/30[東華大學民族學院]全院的助理們都齊聚遠東愛買,其實是愛吃…
校外部落
哪裡是花蓮市最有意義的樞紐地景?要一窺這項提問的答案,必須回溯至更久以前的花蓮。話說花蓮是一個逐漸被「後山後花園」化的部落型都市。在我不算深的花蓮旅行資歷中,依稀留存1980年代的山海部落印象,來自高中時搭著夜車流浪到花蓮的文化震撼似乎仍歷歷在目。那時清晨微議,轉車到市中心(舊火車站)即可面見大海,不一會兒功夫人就已經站在海岸路低矮的消波塊堤坊上,眼前映照著氣勢逼人的中央山脈與迴瀾灣旁的部落相互對應。這塊美崙溪出海地,在東台灣地景上,便是原住民傳統領域俗稱「拔便山」之所在(為什麼漢語稱呼他者地名 總是如此不雅?)。其周邊於日後逐漸形成現在花蓮市中心的三大主要幹道:中山路、中華路、中正路。透過這三條軸線,似乎可描摹出從史前到現代一路走來的原漢互動殖民脈絡。
若從百貨公司的興衰來看花蓮地景史,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花蓮市區(那個被包裝得明耀燦爛的殖民城市)於一甲子繁華不再後,僅見凋零痕跡。猶憶2009年突發奇想帶小孩到百貨公司一遊,車才剛停進狹小的溝仔尾開區不到5秒,就有收費員騎著小綿羊到眼下的停車格收費,而且收費單放了就跑,令人匪夷所思。接著走入狹小的百貨公司,居然像進入混亂的黑暗倉庫,店員聊天的聊天,吃雞排的吃著東西(炸雞排味滿室馨香),全棟來客數目測下應少於20人,比旁邊的SEVEN還乏人問津。商品種類短缺不在話下,感覺起來老氣、缺乏特色叉沒有創意,勉強只有兒童樓層那台棉花糖機引起幼子注意,更別提芭比娃娃、變形金剛、任天堂Wii…一概均無。意興闌珊之餘,一位帥哥來跟我推銷玩具,說再不買他們台北總公司就要收掉花蓮的門市,屆時全花蓮都不會再有賣益智玩具的店,甚至全東部都沒有了云云。嘆,難怪越來越覺得花蓮沒有希望,因爲這個地方連小孩的益智玩具都不賣,莫怪乎一次聽學生說花蓮是全台唯一沒有百貨公司,也沒有誠品的中型城市時幾乎悲從中來,想獨自去海邊走走,好好靜一靜。
這種海角悲情直到「大遠百救世主」的降臨,(物)神讓一切都改觀了。我的生命就像陽光入暗室,從裏到外亮了起來。新的花蓮遠東百貨/愛買量販大樓位在花蓮市和平路口,位處另一條「神聖」的都市軸線林森路,即連接過去美崙山神社鳥居( 現爲忠烈祠)與南勢阿美族舊社薄薄聚落(今吉安鄉仁里村)的樞紐,今日新遠百已逼近舊社範圍邊緣。2009年10月28日「原味觀光百貨」開幕首日造成莫大轟動,報載:
位於花蓮市區及吉安鄉交界的花蓮新館,營業面積超過萬坪,是舊館的10倍大,館內外隨處可見充滿原住民風格的裝潢、吊飾,銷售人員皆穿著原住民圖騰背心…集團董事長、縣長、議長、花蓮市長、立委…出席揭幕儀式,眾人引頸期盼、全新開幕!
「眾人引頸期盼」所言不假,週六開幕當天,現場才開始貴賓致詞,我與幼子就已在迂迴的社區巷弄間塞車塞了一個小時,完全沒有車位可以插空隙,因此只好於隔日禮拜天捲土重來。清早8:30愛買開門後,滿山滿谷的人潮綿延不絕,我們家的愛駒到達田野現場時已是11點,所幸4F樓頂尚有所剩無幾的車位。進入賣場後,發現愛買B1層的大賣場空間已被擠爆,完全無法動彈,加上原住民美食攤等到下午一點仍無空位可食,只好全家餓著肚子,倖倖然開車回家。待小憩片刻後,下午再殺回愛買搶購早上台未得手的廉價精美皮帶(一條99元)、牛仔褲(最近發福),還有DVD(三片99元,我買了六片)!(天哪,我怎麼會是這種人。)
這也讓我聯想到5年前花蓮市周邊唯一的大賣場,遠在「北埔部落」邊上的法商家樂福的開幕盛況。據說每到週末,大賣場滿滿都是部落的人潮。人 類學家黃應貴,早在1992年的《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就會提到台中的大賣場,擴大了原本陳友蘭溪布農人的部落生活圈。部落的人週末去逛大賣場,帶動新的交通線和生活圈,繼而成為新興的地理現象。人類學家郭佩宜也會指出很多人都把逛大賣場當成週末家庭活動,彷彿假日逛大賣場是日常生活,偶然逛百貨公司才是重大娛樂。(這樣的思維方式,只能說「真是好樣的!」)
可是遠百花蓮新館的「原味觀光百貨」所具有的混雜性(hybridity),似乎挑戰了這個「日常在大賣場購物,休閒才逛百貨公司」的觀點。這個僅三層樓高的美式購物中心(你有看過只有三層樓高的百貨公司嗎?)的整個巨蛋結構體由一個盤旋的手扶梯貫穿,直達天聽;進入到最上層建築後,被一座懸垂如天幕般的(仿)原住民圖騰柱籠罩(感覺並不那麼貼近南島傳統,因此標示「仿」);三樓制高點則是定位爲遠雄海洋公園或悅來大飯店等級的遠百VIP室。在品嚐號稱「千年傳統、全新感受」的奇萊亞原味小米酒後,眾人醺醺然地坐著手扶梯下樓,只見沿途都是標記著「原住民風味」觀光精品,最後被電扶梯帶到地面層。這些自雲端落下的遊客,停泊至原民印記的排灣木雕、蘭嶼拼板舟以及身著絢爛原住民服飾的model假人間。
在此同時,不得不提的就是建築師還是管理者如神來之筆的特別設計,即各電梯通往B1樓層愛買的設定完全鎖死,所有的人都需要匯集在標榜「原住民風味」的地面層(1樓),然後通過一個單一且緩慢的電扶梯入口,才能殺入人潮如水的愛買B1樓層。這使得所有人打從身處全棟建築物中心的挑高式3層樓巨蛋級手扶梯開始,就不 得不一直往下凝視搶便宜的庶民人潮,宛若注視著小人國裡波濤洶湧的群眾圖像。此時,「原味觀光百貨」上層VIP區一方面像Bourdieu所說,呈現出新中產階級的鮮明特徵,以極巧妙地手法將旅遊與品味同置於一特定時空聚焦呈顯;另一方面,下層結構的愛買就像現代消費文化的縮影展示,把進來的市民當作是魚餵其飼料,終了時讓大家就像走出開心農場般,排排站結帳出關。透過多層次樓層的空間聚分,在「原味觀光」主題下,一方面標榜南島原住民的文化展示,另一方面引入商業化精品,兩者並行藉此剔透出東方主義的風采,交揉後現代與現代性格的消費生活風格。這樣的感受將能從三樓到地下一樓的過程中細細體會,但卻也在走入地面層後完全消散。換句話說,同時運作於這棟百貨公司裡的多樣休閒展演,透過貌似原汁原味的ethnic authenticity整合,開始成為花蓮人日常生活裡一種盛大且壯麗的奇觀(spectacle),儀式化地允許各種性質的顛覆,包括實質/象徵的,以及階級/交化想像的。
花蓮「原味觀光百貨」的新興休閒現象,相當近似當代部落型城市發展過程的一種集體通過記憶(communitas),頻頻為都市內的部落青年帶來震驚靈感與展演舞台。花蓮地景生命史的重要新里程起點,在近期可以說是從強打「觀光型百貨」的大遠百將喧囂的愛買設置在安靜的「國風國中」學區造成社區震撼開始,再來就是遊客站在林森路口一方面遠眺忠烈祠的神聖軸線,另一方面亦同時以極近距離觀看四面八方的部落人潮從荳蘭、薄薄、里漏走路或騎車前來,使得地景記憶在集體的觀看經驗中被重新結構,繼而翻轉,逐漸型塑。雖然在地網友刻薄地評價「花蓮終於有點像樣的百貨公司」,而且 還是覺得花蓮「怎麼沒有誠品、沒有摩斯漢堡、沒有MUII、沒有大創、沒有FNAC」,但我相信日後的都會民族誌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可以密切觀察花蓮都會軸線的翻轉動力,當地人群如何轉塑過去的地景記憶(那怕是再小的零星元素),而使歷史與現代性格熊熊融會於一堂。
最後,田野台在成形,同志繼續努力,恕作者不敢再多加推論,免得不同議題被塞入同一框架之下。我只能說,排隊等吃麵時遇到好朋友陳媽,我問陳媽:「妳不是在家樂福美食街擺攤,怎麼換到大遠百底下啦?」她說:「想也知道,這裡靠部落,人多當然來這邊做」,所以陳媽就把3年來在家樂福底層經營得頗有口碑的麵攤收掉了。即便2009年11月1日花蓮颳起強勁寒流東北風,但是花蓮還算是個小有中產階級(市民觀眾)的城市,大遠百外面的廣場在週日下午由部落酷世代搶得頭香發言權,被邀請至大遠百人潮前秀他們的「極簡腳踏車」特技,亦即一種沒有煞車器、沒有高科技,只有用腳磨輪胎以減速(不然就是摔車減速)的極限單車表演。在他們單車踏板底下揮灑的汗水與情緒中,我們彷彿看到Geertz所說資本主義的內捲緊張狀態,其實是和平表象下的戰爭。我們且拭目以待看看他們有沒有辦法建構自己的staging authenticity!

圖:由花蓮大遠百向北看。(胡正恆提 供)

圖:胡正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