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人類學基礎設施研究」專題前言

林文玲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亦稱公共設施, 意指為社會生產與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包括使用期限較長的工程建築、設備與設施(包括維護),諸如公路、 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能源等硬體公共設施。前述「硬體基礎設施」得以產生以及如何運作,則源自於「軟體基礎設施」中的建設與實行工程性基礎設施的政策、規章或制度框架等。而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及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屬公共設施的重要環節, 即所謂的「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立網絡,促進貨品、人們或創意的流動,並允許它們跨越空間進行交流。基礎設施作為某種物理形式構造了它的網絡性質,諸如速度與它的運動方向,它的時間性,甚至它的脆弱或毀損。基礎設施的構建、有無或狀態,指出某項基礎設施所座落的時空、國家治理、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建設與進展,科學與技術、勞動與分工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支配等。基礎設施所促進的流動與交流並非均質,不同所在、人群或國界,有著不甚相似的連結、不被連結或(被)阻斷的日常或可能。


當代人類學對基礎設施或社會性基礎設施有越來越多的探討與關注,道路、橋樑、鐵路、水、 運河、能源(包括風電、太陽能與地熱等綠能)、下水道系統以及廢棄物處理,成為不少民族誌研究的對象。聚焦某項基礎設施的民族誌研究,隨著這項技術物件的空間上的延展, 將突破單一地點之研究範疇與界限。而基礎設施所含納或共生、共做的實體以及有機、無機物,觀察到時間與實體、環境生成與變化的現象,也要求人類學研究需擴充或重置其探討之視野或尺度。而針對不同基礎設施與現象而來的論述、分析或討論,有學者援引生命政治、 科技研究或科技政治的相關理論進行剖析。另有專家從基礎設施的其他面向,觀察它如何藉由審美、感官與(做出)允諾,釋放它的意涵 (諸如進步、自由或關於秩序)與政治結構。


本專題邀集的六位學者分別從各自的田野場域,對基礎設施的不同面向進行觀察與深入探討:許瀞文〈鐵道與故事〉講述的是高雄市以及港邊哈瑪星的故事。關於哈瑪星它的故事/生命史,所交織的城市規劃與各項基礎設施。 哈瑪星曾經是打狗的市中心,柴山下的方格街區誕生自二十世紀初期的築港工程,填海造陸而成的新生地。日本政府在此處,從無到有的建造出全新的城市:有港口,有鐵道,有貨運火車站「打狗停車場」,有新式統一的街道, 有事先安排好的交通、學校、機關等分區用地。港口與縱貫鐵道的連結造就了現代高雄, 也留下了以「濱線」(はません)鐵路為名的非正式名稱「哈瑪星」。楊弘任〈以「養水種電」為名——綠能基礎設施的異質治理〉透過屏東縣林邊鄉與佳冬鄉「養水種電」之個案為基礎,追蹤這項光電綠能科技如何於「人」 與「非人」的互動當中,於某個關鍵時刻,有人將哪些科技物帶入,而進到交織而共作的體系,並經由不同環節之延伸與行動者之轉譯, 使一種「在地性異質連結」從而組裝起來。呂欣怡〈紛紛擾擾的風電基礎設施〉藉由極具公眾爭議的苗栗海線風廠主題,剖析開發商、科技官僚與居民於協商、攻防的過程中,引發的知識/政治的各種效應。在知識與政治交纏的意義及其各式表徵當中,關於風電這項科技物的政治性,於台灣的綠能政策的主導之下,非但未能落實平權多元的社會形式,反而再製、 鞏固了能源集團的技術專權。


林文玲〈原住民偏鄉的道路基礎設施————同時卻不共代的速度與環境感知〉以兩部台灣原住民導演的紀錄片,呈現地處邊陲的原住民生活區域,活絡其生活與文化命脈的道路橋樑,常因位處國土規劃以及開發與建設的結構弱勢, 其交通、運輸以及移動的便捷或安全性,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而原住民偏鄉道路與所在環境應保持何種關係,一定程度闡述道路橋樑設施作為開放式結構形式的一種,對空間重新分劃,也造成人地關係的改變。陳怡方〈高等教育朝向社會實踐的再思考〉沿著教育以及文化作為社會性基處設施的角度,檢視當前高等教育中越來越被推行的社會實踐性的各式課程, 於當前大學之架構、內涵與目標上、未全然轉型的情境、狀態之下,此些實踐性質濃厚的課程,如何能夠於「做中學」的各種嘗試,蘊積並持續驅動其課程之運作以及知識的傳遞與學習。林靖修〈被征服、被殖民、被路過的歷史: 從交通基礎設施在亞洲水泥爭議中所扮演的角色談起〉一文,有別於既有花蓮縣秀林鄉亞洲水泥於太魯閣族人在失去土地的歷史過程所扮演的角色之討論,以及還我土地運動的社會正義之研究議題。本文另闢蹊徑,從交通基礎建設切入,一探國家所構建、以支撐當地人們日常生活的交通運輸設施,其實另有其不為人知的積極功能:輔助並完備亞洲水泥的開採以及產品的輸送與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