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作為田野
呂欣怡|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根據暢銷作家湯瑪斯•傅利德曼(Thomas L. Friedman)的說法,在1990年前後,世界從「全球化1.0版」晉升爲「全球化2.0版」。兩版之間的差距就像MIS-DOS對WINDOWS,雖然都是微軟生產的系統軟體,但整個介面完全不同(更別談速度了)。本學年(2009年)入學的大一學生,剛好就出生在「全球化2.0版」上市之時(1990年後半段到1991年前半段),他們每個星期在教室裡與成長於「全球化1.0版」操作環境下的教授們面對面,各自挪用不同的參考架構來理解同一個世界,雖然同處一室,思路卻可能悠遊不同時空。
有鑑於教室裡頭講台上下的兩個世代之間可能漸行漸遠,從1998年開始,位於明尼蘇達州的Beloit College就年年出版一份mindsetlist,以條列式手法描繪當年入學的大學新鮮人的成長氛圍。雖然美國人認定重要的社會變化不見得都舉世適用,但有一些趨勢的確是全球性的。1991年,也就是2009年入學的美國大學新鮮人出生那年,影響深遠的全球化鉅變正在進行中:在他們誕生的前兩年(1989年),東德開 放東西柏林邊界,即是著名的「柏林圍牆倒塌」;下一年(1990年),東西德統一、冷戰結束;接著就是1991年,蘇聯解體,轄下的東歐及中亞各共和國紛紛獨立,「鐵幕」成爲歷史名詞,市場經濟似乎全面告捷。從此,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力量快速影響著全世界所有年輕人,只是或許程度不同(BeloitCollege的全交見http://www.beloit.edu/mindset/2013.php)。
Beloit的單子上還說,對於本屆大一學生而言,中國一直都有麥當勞與肯德基(或許還應加上可口可樂),而日本從來都不是獨霸亞洲的經濟大國。在他們出生那年美國發生經濟衰退,讓他們的父母輩開始懷疑「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美國夢神話,雖然往後幾年網路的出現與膨脹開啓了美國另一個經濟高峰,但1991年的經驗是中產階級自二次戰後首次醒覺,支撐美式生活的幾個核心制度一向上流動、社會年金、工作福利、退休帳戶等等,都可能不是先前所想像的那麼理所當然。這一代年輕人承接了他們父母輩的中產階級危機感,於是他們很早就會開始注意理財、退休規劃,也不會像他們父母輩一樣天真樂觀,以爲一紙學士證書就等於就業保障。
那麼台灣的情況又如何呢?既然人類學家的專長在於理解「另一個時間」與「另一個地方」的異文化,我們不妨作個歷史田野調查,研究一下民國80年,也就是98學年度入學的大學新生誕生那年的社會氛圍。
民國80年左右出生的年輕人,與他們師長的成長經驗相比,落差最大的應該是關於「多元文化」的理解。他們師長那一代出生於戒嚴時期,國家對於語言、思想的鉗制是自童年起始的記憶,多元文化對於這些中年人來說,是能顛覆挑戰某個族群文化霸權的批判論述,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新觀念。但戒嚴在現今的大學生出生以前就已結束,民國80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萬年國代下台;次年民國81年,監控、約談、處置無數思想犯的警備總司令部改制,任務縮減至只負責海岸巡防:民國82年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開始重視鄉土教學與地方文史;民國83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號稱是「從下而上」的社會動員;同年教育改革開始推動,大學法修訂,廣開設立大專院校之門,大學數目將在十年內由51校增加到150多校,不但大學生人數膨脹三倍,學費更是以超越物價指數的幅度逐年上漲。大學變成像皮包一樣,從地攤貨到名牌都有。另外,台灣的消費市場自解嚴之後急速開放擴張,民國80年代初期,台灣已經有一百多家麥當勞,麥當勞的金拱招牌逐漸地從70年代的時尚、美式意象,到80年代的在地化與平民化,我們的大學生們甚至有人主張,麥當勞是他們這一代台北人的「家鄉菜」(見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897578/IssueID/20090828)。一方面看來,這一代的年輕人似乎選擇變多了,存在於他們的消費宇宙裡的「文化」選項令人目不暇給,但另一方面,看似文化多元的自由選擇其實卻正是反映階級差距的衍生品。對於這群在廿世紀最後十年渡過童年時光的大學生來說,多元文化這個名詞不但不新,反而是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在課本裡重覆出現的老主題。它是具備道德正確性的主流論述,而非關於另類價值的創意想像,諸如此類的概念可能還有「四大族群」、「社區營造」、「兩性平等」等等。這些對我們中年人而言充滿解放、創造、另類可能性的「新觀念」,在目前大學生心中究竟召喚了什麼意義、激起什麼情感?是個值得教育者反思的議題。
民國80年台灣生育率為1.8,每戶平均人數略少於四人,顯見家庭計畫「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具體有成,大多數的大學生們只有一位同胞手足,也有許多是獨生子女;而且因爲小家庭是主流,他們可能不會有眾多的堂表兄弟姊妹玩伴。接下來沒幾年,從民國83年開始,台灣出生人口趨於平穩(十年之後會開始下降),教育部逐年降低中小學平均班級人數,我們的大學生可能從幼稚園開始就在小班中學習。小班制讓他們與老師有更多的互動,更容易得到個人化的注意與關愛。在課程設計上,各式各樣體制內外的教育改革以及鄉土教學的需求,讓校外教學、互動式教學、實際動手(hands-on)教學等等,都成常見的上課方式。另外,民國81年開放大陸投資,以及民國83年的「南向政策」,都加速鼓勵台灣人到中國及東南亞地區設廠或就職,反映在目前大學生的家庭生活,就是家裡有父執長輩長期在國外工作的跨國家庭組成,已成常態。
在科技生活方面,民國79年出現第一個網頁瀏覽器,83年網景公司成立,84年微軟正第一版上市,民國86年,也就是目前大一學生進入小學的那年,電子郵件、網頁瀏覽器、搜尋引擎都已經是學生們求知、社交、與日常休閒的主要媒介。與美國年輕人類似的是,台灣這一代的大學生幾乎沒有人用過圖書館中的「書目卡」,自他們有記憶以來,圖書館的書目就是儲存在電腦裡頭,幾個滑鼠觸鍵動作就能得到圖書訊息。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覺得需要到圖書館借書,既然從網路就可以搜尋、瀏覽各類資料。他們習慣的文本是具有多重鏈結、多維向度的「超文本」(hypertext),間或穿插著表情符號與O.S.旁白, 而不是需要線性舖陳、侃侃而論的傳統文本。
Beloit College說的好,出版這份單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教授們覺得自己很老」,而是提供具體的參考事實讓講台上的世代能用體會異文化的方式去趨近講台下的世界觀。事實上,如果不是這張單子提醒,我可能會忘記1990年已經是廿年前的事了,1990年代的學者所認定的「變化」,對於在那個時代出生的當代大學生而言,可能只是尋常,但我們目前談論的全球化、跨界、混雜、多元文化等等觀念,大多仍然沿自1990年代建構的框架。學院生涯果真如同傳說中的李伯大夢,一瞬十年,我們在台灣的教育者可能也需要一份本土化的現實對照表,來時時提醒自己講台上與講台下意義世界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