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十年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主席
我永遠忘不了2001年9月17-18日,台北市籠單在娜莉颱風所帶來的兩百年罕見的大水患中。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原訂於9月21日在南港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大禮堂開展,佢南港停水停電,中研院也淹水,成了災區。混亂中影展工作人員立即撤往北市還有水電供應的大安區師範大學學人招待所。我趕緊接洽了真善美劇院的孔經理,幸運地租得場地(該戲院原訂放映的商業院線片因受水災影響而延期上片),外賓也陸續到來,影展得以如期於9月21-25日舉行。該年應邀來參展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會」(IUAES)之「視覺人類學會」(Commission on Visual Anthropology)主席Rolf Husmann和導演Jill Daniel後來發表了一篇關於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評論文,題目是:Of Nightmares, Odysseys and Miracles: A Review of the First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2002),為這個劫後誕生的影展留下見證。
雖然民族誌影展在歐美國家有相當蓬勃的發展,例如法國巴黎的國際民族誌影展Bilan du Film Ethnographic(創辦人Jean Rouch過世後改爲FestivalInternational Jean Rouch)、英國皇家人類學會主辦的The RAI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Ethnographic Film、德國的Gottinge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荷蘭阿姆斯特丹的Beeldvoor beeld Film Festival、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主辦的Margaret Mead Film and Vidco Festival,愛沙尼亞的Parnu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nd Anthropological Film Festival,羅馬尼亞的Astra Film Festival等,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則是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此影展是雙年展,主影展的次年會選出一些影片進行台灣北東南西各區的巡演活動。「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係由2000年成立的「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學會籌辦期間林文玲出力最多)。「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在每屆影展開始前一年便開會決定策展人和策展主題。第一、二屆影展由我負責(陳怡菁加入第一屆的策展);第三、四、五屆則由林文玲擔任策展人,擔起影展策劃和推動的重責。此影展從一開始便得到中硏院民族學研究所和該所博物館的協辦,並在中研院計算中心多媒體工作小組協助下建構了影展中英文兼具的專屬網站(http://www.tieff.sinica.edu.tw)。2009年10月2-6日我們於台北新光影城辦完第五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即將於2010年4月至6月展開巡演活動(由第三任理事長藍美華主持)。至此,影展踏入了第十年,是一個回顧與前瞻的好時機。
經過十年的努力,「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在國際同類型的紀錄片影展中已建立了很好的聲譽。目前擔任「美國人類學會」(Ameri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之「視覺人類學會」(Society for Visual Anthropology)會長的知名人類學教授Karl Heider曾受邀參加2007年與2009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他在公開場合中稱讚台灣主辦的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他參加過的最令他滿意的民族誌影展。「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影展?
首先,它是一個向國際發出徵片訊息、具有高度競爭性但對所有入選影片一視同仁、不另設獎項的小型文化紀錄片影展。當台灣不少影展高度倚賴策展人從國外影展的得獎與入選影片中邀片時,「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除特別規劃的回顧與焦點導演單元由策展人直接選片邀請外,每屆在影展開展前9個月便開始向國內外發出徵片訊息。影展的審片小組每屆從來自世界各地約三百部影片中選出三十餘部片子,於四天多的影展期間在台北電影院(2001~2007真善美劇院,2009新光影城)集中一廳放映,讓參與者有機會共同欣賞和討論每一部入選影片。所有參展影片皆翻譯製作中文與英文字幕,而影展期間舉行的「論壇」、映後座談、精心編輯的特刊與官方網站皆雙語並行,以利交化交流。雖然經費有限(文建會一直是最主要的贊助單位),每屆影展我們除邀請國內入選影片的導演和工作人員外,還儘可能地邀請十餘位國外導演、製片和人類學者出席,與觀眾互動。影展期間參展者在融洽的氣氛中相互觀摩切磋,建立如同一家人的親密情誼。
其次,「台灣國際民族誌影 展」在給予「民族誌影片」寬廣定義之際,極注重影片是否呈現豐富的交化意涵。每屆影展會訂定一個在人類學領域有探究意義的主題,在主題之下有徵選的影片和規劃的「回顧與導演專題」。此外,影展還同時徵選不限主題之近兩年優秀民族誌紀錄片,置於「新視界」單元,以與國際民族誌影片的新發展相結合。它也是一個極為重視發掘與推介台灣本土影像(每屆三十餘部入選影片中台灣製作的影片約佔四分之一),並強調文化比較和反思的影展。「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歷屆的主題爲:2001年「島嶼聯線」(Island Odyssey),探索島嶼文化的特色以及與外界的接觸與變遷;2003年「遷徙故事」(Migration Story),顯現受不同因素刺激而產生的人群遷徙現象;2005年「家的變奏」(Family Variations),展示「家」的各種類別與變貌;2007年「在地發聲」(Indigenous Voices),著重原住民的自我發聲與影像呈現;以及2009年「身體與靈瑰」(Body and Soul),聚焦於身心靈的病痛與療癒。歷屆所有入選影片的介紹、導讀和擷取的小段影片皆可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網站中找到。
隨著這五屆民族誌影展主題的發展,在此我想特別一提的是我們在「回顧與導演專題」中有計畫地引介了不少民族誌影片發展史中重要的影片,極具研究和教學價值(入選影片借閱方法請參看「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網站:http://www.tave.sinica.edu.tw)。現簡述如下:
2001年「島嶼聯線」引介紀錄片大師Robert Flaherty1926年在沙摩亞島攝製的影片「少年莫亞那」(Moana),是他繼「北方南努克」(Nanookof the North)後另一部洋溢著民族誌色彩的作品;另有著名人類學者與民族誌紀錄片先騙Margaret Mead與Gregory Bateson於1930到50年代所攝製的巴里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島影片「卡巴的童年」(Kaba' s First Years)、「童年競爭」(Childhood Rivalry in Bali and New Guinea)、「巴里島神靈之舞」(Trance and Dance in Bali)等企圖從影像探索島上居民文化性格的影片。焦點導演為 Dennis O'Rourke,他是一位極優異的澳洲民族誌紀錄片導演兼攝影師,從1975年起便長期致力於太平洋島嶼影片的拍攝,記錄了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島嶼殖民前後的變遷。Dennis O'Rourke應邀來台親自介紹他所拍攝的太平洋島嶼的影片「食人之旅」(Cannibal Tours)、「呼喚鯊魚的人」(The Sharkcallers of Kontu)與「浩劫餘生」(Half Life: A Parable for the Nuclear Age),皆是深刻關懷島嶼與外界文化接觸的影片。我們原來還想做澳洲夫妻檔導演 Bob Connolly與 Robin Anderson的專題,但因Robin重病無法來台,只在影展中放映了他們的一部反映巴布亞紐幾內亞高地big man文化與市場經濟的傑作「黑色收成」(Black Harvest),成為歷年放映和借閱率最高的入選影片。與國外的島嶼影片相映照,我們規劃了「蘭嶼專題」。從我1993年攝製的民族誌影片「蘭嶼觀點」到2001年島上護士希瑪妮芮(張淑蘭)於民族誌影展中首度公諸於世的精彩作品「面對惡靈」,我們得以檢視蘭嶼島上達悟族人的傳統觀念與現代文明接觸後產生的許多矛盾、衝突與調適。
2003年「遷徙故事」的回顧專題介紹了極富盛名的法國民族誌紀錄片導演與人類學者Jean Rouch(尚•胡許)的經典作品「我是黑人」(Moi, Un Noir)、「非洲虎」(Taguar)和「癲狂仙師」(Les Maitres Fous)。這三部影片皆與非洲由農村遷往都市的移民現象有關,影像游移於虛構與夢想之間,展現尚•胡許迷人的「超現實主義」紀錄片風格。Jean Rouch因健康關係不克來台(他2004年過世),由對他的作品相當瞭解的法國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Frangoise Foucault代表出席與觀眾交流。學會並主動與出版社接洽,促成「搞電影的歌俚謳一尚•胡許的民族誌」(2003)一書的翻譯出版。回顧專題還引介了Merian Cooper & Ernest Schoedsack 1925年攝製的「牧草」(Grass—A Nation's Battle for Life),紀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季節性遷徙。五萬人帶五十萬頭牲畜橫渡大河、攀越高山的影像使得這部影片成爲「冒險」紀錄片類型的經典。我們並邀請中國大陸民族誌紀錄片先驅楊光海先生(雲南白族)來台,介紹他於1960年代攝製的大興安嶺「鄂倫春族」一片。此片拍攝時鄂倫春族已在中共政府勸導下定居了十年。楊光海在片中重塑鄂倫春族一年四季隨野獸出沒而不斷移動帳篷、靠遊獵維生的生活。
2005年「家的變奏」主題下我們回顧了該年四月去世的美國著名民族誌電影導演和人類學者John Marshall(約翰•馬歇爾)所拍攝的「喀拉哈里家族」(A Kalahari Family)五部曲中的兩部:「遙遠的家園」(A Far Country)和「道路盡頭」(End of the Road),以及一部早期的作品「愛,開玩笑」(A Joking Relationship)。John Marshall於1951年18歲時便隨父母、姊姊到南非喀拉哈里沙漠地區尋找靠狩獵探集方式維生的灌叢人(the Bushman),與奧瑪•桑高家族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拿著父親給他的一部電影攝影機,紀錄這個被視爲極為原始與神秘的族群,並學會了該族語言。1958年John Marshall被南非政府限制入境,一直到1978年才與奧瑪.桑高家族重聚。此時,灌叢人的原居地大都被政府據有,已全部遷到瓊貴地區,脫離了狩獵探集生活。John Marshall的攝影機繼續紀錄奧瑪家族的生活,終於在2002年完成了五部「喀拉哈里家庭」影片,呈現了長達半世紀的變遷。John Marshall不只是紀錄者也是積極的行動者,協助改善灌叢人的生活並透過影像破解外界對他們的迷思。我們邀請John Marshall創立並發行他所有影片的美國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機構的主任Cynthia Close來台引導這些作品的討論。John Marshall之外,我們還介紹了兩位重量級的民族誌電影攝製者David & Judith MacDougall夫婦在東非拍攝的經典作品「洛倫的故事」(Lorang's Way)和「我和我先生的太太們」(AWife Among Wives)。他們觀察性的紀錄方式將我們帶進東非以畜牧為主的圖爾卡納族「一夫多妻」家庭,讓觀眾對他們的環境、心理與行爲產生身入其境的理解。Judith MacDougall 代表來台參展,回應觀眾的問題。學會也藉此時機推動David MacDougall著作的Transcultural Cinema(邁向跨文化電影:大衛.馬杜格的影像實踐)一書的翻譯出版。
2007年「在地發聲」的主題中特別介紹能爲自身原住民族群發聲的美國Hopi族導演Victor Masayesva極具批判性、揭露原住民處境的「顛覆印象」(Imaging Indians)和「水啦!跑跑跑」(Water Land Life—H2opi Run to Mexico),以及台灣阿美族導演Mayaw Biho的代表作「天堂小孩」、「親愛的米酒 妳被我打敗了」和「揹起玉山最高峰」。Victor Masayesva親自帶作品來台參展,與Mayaw Biho有密切的互動。影展另外選介長年耕耘的巴西原住民「村落錄影計畫」(“Video in the Villages” Project)、「中澳洲原住民媒體協會」(Central Australian AboriginalMedia Association)以及「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原住民導演所拍攝的影片,並請對原住民媒體很有研究的美國紐約大學(NYU)Faye Ginsberg教授參加影展,帶領相關影片的討論。Faye Ginsberg編輯的Media Worlds: Anthropologyon New Terrain(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一書也在學會媒介下翻譯出版。在回顧單元則介紹了美國導演Robert Gardner與人類學者Karl Heider合作所拍攝的描述Dani族原始戰爭的經典影片《死鳥》(Dead Birds)。Karl Heider教授應邀親臨影展現場講解。另外,影展將日本學者宮本延人於1936年在賽夏族大隘村拍攝的矮人祭影片作第一次公開發表,並邀請賽夏族人觀影討論。這些十六釐米影片隱沒數十年,近期才從台大人類學系的庫存資料中尋獲,與電影資料館合作,轉拷爲數位錄影帶保存。與「巴斯達隘:1936年的賽夏祭典」同時放映以作對照的是我於50年後(1986年)在賽夏族同一地點攝製的民族誌紀錄片「矮人祭之歌」。
2009年「身體與靈魂」主題下的回顧單元中特別介紹對民族誌紀錄片作為課堂教材非常重視的導演 Timothy Asch(已逝)與人類學者 LindaConnor 在印尼峇里島合作拍攝的作品:「峇里島女巫師」(A Balinese Trance Seance)以及描述村民舉行盛大的集體火葬儀式以助死者靈魂轉世之影片「火葬」(Releasing the Spirits: A VillageCremation in Bali)。影展特別邀請與Timothy Asch熟識的視覺人類學者Karl Heider撰文介紹這些影片並引導映後討論。原住民社會永遠是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關懷的焦點,我們也希望見到更多原住民拿起攝影機紀錄自己的文化。繼2007年介紹了Hopi族導演Victor Masayesva和台灣阿美族導演Mayaw Biho後,2009年的影展在主題導演單元中再介紹了一位表現傑出的台灣泰雅族導演比令•亞布(Pilin Yabu)的兩部作品:涉及紋面老人和祖靈的「彩虹的故事」和描述外來漢人影片攝製團隊與泰雅部落接觸經驗的新片「走過千年」,引發熱烈的討論。
走過十年的「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雖然已累積了不少成果,但在政府補助經費日益短縮的情況下要如何持續下去?要怎樣進一步拓展它的影響力,讓促進族群文化溝通、瞭解與省思的民族誌影像更深入人心?要怎樣鼓勵更多更好的民族誌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這些都是對民族誌影像還抱有熱情和想像的人要積極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參考資料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網站:www.tieff.sinica.edu.tw
胡台麗
2001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邀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胡台麗與陳怡菁主編,頁10-13。台北: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2003 隨民族誌影片遷徙。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胡台麗與黃昭明主編,頁6-13。台北: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2005 「家的變奏」一民族誌影展驚奇。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林文玲主編,頁8-16。台北: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2007 影展主席序言。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林文玲主編,頁6-7。台北: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2009 身體與靈魂的視覺探索。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林文玲主編,頁6-10。台北: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David MacDougall
2006 邁向跨文化電影:大衛•馬杜格的影像實踐,李惠芳、黃燕祺譯。台北:麥田出版。
Faye D. Ginsburg, Lila Abu-Lughod, Brian Larkin (eds.)
2008 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黃慧敏、楊曉憶、林明玉、洪凌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Karl G Heider
2008 "The Indigenous Voices: The 2007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ume110, Issue 4; p. 507-508. Washington: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Paul Stoller
2003 搞電影的歌俚謳一尚•胡許的民族誌,楊德睿譯。台北:麥田出版。
Rolf Husmann and Jill Daniels
2002 "Of Nightmares, Odysseys and Miracles: A Review of the First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21-25 September, 2001. Anthropology Today, Volume.18, Issue2, p.28-29. Oxford: Wiley-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