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宋文薰先生
臧振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9 年 3 月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58 級同學同學會,邀請 宋文薰及李亦園老師餐敘。
前排右起:孫寶剛、宋文薰老師、李亦園老師、李芬蓮; 後排:廖錦姬、林貴美、臧振華、陳茂泰。
宋文薰先生在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任教60年,退休後仍擔任該系的榮譽教授,此外宋先生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也有42年的關係,1974年開始擔任史語所的兼任研究員,1988年被選上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年改任通信研究員。
我個人有幸追隨宋先生學習臺灣考古學,跟他跑過許多田野,包括臺東鯉魚山、麒麟、膽曼、八仙洞、蘭嶼、臺南牛稠仔、烏山頭和澎湖通梁等。在跟他學習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宋先生有幾個很明顯的特質。
第一個特質是沒有架子,像個大頑童。我最早的印象是來自大一時的導生會。我被系裡分配為宋先生的導生,有一次宋先生請導生到他家裡聚會。當時他住在舟山路的臺大學人宿舍,是西式的平房,蠻氣派的。聽說宋先生原來住的宿舍失火燒毀,學校就安排他住進比較高檔的外籍學人宿舍。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進入大學教授的家,感覺到很不同凡響。
由於參加導生會的人除了大一的幾個菜鳥外,還有好些位頗為活潑聒噪的學姐,包括連照美、張敬、沈其麗、吳麗珠等,因而把這次餐會搞得非常熱鬧。宋先生和大家嘻嘻哈哈地玩成一片,完全沒有教授的架子,這是我對宋先生的第一個印象。
宋先生平常不擺架子,無拘無束,但是教學或工作時,則是一絲不苟,要求嚴格,這是他第二個特質。記得大二時修宋先生的史前史,宋先生上課都準備了講稿,講得慢條斯理,非常清楚。他經常請學校講義組印製許多英文講義作為課外讀物,要求我們閱讀,當時我們面對一大堆英文講義,翻字典讀得很苦,但是很紮實地確學到了一些史前史的知識,至今受用匪淺。
不只是在課堂上,在田野工作中他也是一樣嚴格。記得大二暑假有機會跟宋先生到臺東發掘鯉魚山遺址。在開工之前,宋先生要給大家上課,講解田野考古的方法與工作規範。開工後,白天工作 了一整天,晚上被宋先生要求進行工作檢討和刷洗、登錄標本。記得當時是住在臺東市艾格里神父的教堂宿舍裡,晚上工作完畢,已經過了九、十點鐘了。大伙兒工作了一天,又是第一次來臺東,晚上總想外出閒逛,但是半夜回來,教堂院落大門已經上了鎖,進不去,又不敢呼喊老師求救,只好從教堂圍牆腳下一個收垃圾的孔洞中爬了進去。今天想起這件事,還不禁莞爾。

1967 年 10 月 16 日,宋文薰老師帶隊發掘臺東市鯉魚山遺址。宋老師應臺東高中梁惠浦校長邀請到該校演講。 我們考古隊員也去聽講。這是演講完畢一起合照。
前排右起:林貴美、宋師母、宋老師、梁校長、黃逢仙、魏如瑾;後排:連照美、臧振華、洪國強、宋龍飛、崔茂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