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人生最美的風景是淡定與從容

屈慧麗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p>左起宋老師、師母、王鴻博女兒釋常慈、筆者&nbsp;</p>

左起宋老師、師母、王鴻博女兒釋常慈、筆者 

懷念老師, 讓人想起 Walter Savage Lander 的詩: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未與誰爭過

因為沒人值得我爭

大自然我愛過 自然之次 藝術

我暖過雙手 在生命之火前

它漸沉熄,而我準備好離去......




老師一生很精彩,考古、自然、花草、藝術。老師和師母很愛歌劇,1997年他老人家來倫敦訪問時,知道劇院上映Le Miserable(悲慘世界)還堅持帶我去看,他說「書本暫時放下,充實人生重要......」。


臺大人類學系有時尊稱系上的老師為先生,我們也跟著尊稱老師為宋先生。除系上史前史必修課外,和宋先生較深的淵源應始自1980年卑南鐵路新站因為開發暴露了石板棺群,這是東南亞所知最大的墓葬遺址。當時宋先生和連照美老師立刻投入並展開了長期的搶救工作。記得那年我們剛修完黃士強老師帶的考古田野實習也在工作室內整理過標本,因此當有任務招手時,興奮之情可以想像,和系上謝世忠、劉益昌、陳玉美學長姐、王強同學、李匡悌、鄭永國等隨著老師直奔向臺東縣。從第一次搭乘飛機到後來數十次,日子在隆隆怪手聲、趕工、夜間編號中度過。臺東人因為舊石器時代的八仙洞遺址把老師當神,老師也肩負維護文化資產保存的神聖使命,不辭艱辛的屢次和工程單位奮戰與請命,到後來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成立造福鄉里。


宋先生80歲生日時人類學系為他辦八秩華誕學術研討會,學生後輩都在絞盡腦汁想題目,記得老師以前在洞洞館306室曾提過外埔王鴻博校長、大甲高中孫家驥老師,他說「王先生在中部地區發現許多考古遺址,包括大甲東、南勢坑、番社埔、竹林、潭子、大肚等,然而王卻因白色恐怖在民國42年被槍決,過世時才33歲。而孫老師在獄中也很久,太太不得已變賣了蒐藏的銅錢到歷史博物館...」,筆者於是追蹤大甲文史工作者的故事並在研討會中報告,接著由科博館出版了王前輩南勢坑史前遺跡一書。2003年再度帶老師師母造訪王鴻博女兒釋常慈,五十年後他們相遇百感交集,也算完成了他老人家與業餘考古家的一段緣分。


宋先生不常和後輩談政治,或許偶而會和宋和學姐討論吧?!在306辦公室我們常聽到他和連老師為學術爭辯,2007年宋先生為連老師墾丁寮墓葬報告出版寫序:「我很高興替連老師的研究工作做個見證,我甚至可以感覺到,這些當年辛苦發掘與推廣墾丁寮的前輩學者們在天上愉快的欣賞這本書」。現在或許宋先生也拿著啤酒和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劉斌雄先生等學問家常。


宋先生90歲時,系上為他辦九秩華誕研討會,他仍孜孜不倦專心聽後輩報告,背後的時鐘滴答,振筆疾書讓人動容。之前我和宋錦秀有幸當老師的助理,也去老師家欣賞宋苹的畫和吃師母做的香甜馬鈴薯沙拉。時光飛逝...考古人生如夢,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俯視天下最美的風景,竟是人生的淡定與從容。如今舟山路再也看不到他白髮飄飄拉著師母和小菜籃車的身影,一束馨香Parsley, Sage, Rose mary and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謝謝您,師恩永懷。

<p>宋先生九秩華誕研討會仍孜孜不倦專心聽後輩報告, 振筆疾書</p>

宋先生九秩華誕研討會仍孜孜不倦專心聽後輩報告, 振筆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