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菲律賓伊富高省踏查紀實導言

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臺灣和菲律賓在地理位置上相鄰,兩者皆為海洋環繞的島嶼系統,都有劇烈地質運動下地形破碎而多山的條件,同屬溫暖而潮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在自然生態上有不少類似的特性,在人類的活動上,臺灣和菲律賓兩地也有許多的關連:諸如鳥居龍藏、Heine-Geldern、Wilhelm SolheimII、Peter Bellwood等人的史前考古、鹿野忠雄的器物比較,以及Edward Norbeck和Alois Pache等人的神話比較,還有Robert Blust著名的語言學研究,都指出兩地之人群文化的相近之處;殖民歷史中,西班牙人曾經引入菲律賓勞工到北臺灣建築工事;就當代發展來看,臺灣和菲律賓之原住民族處境雖然在各自國家的脈絡中有所差別,卻也面對維持傳統與適應變化間的張力,以及民族集體權與國家、市場力量拉鋸等共同議題。臺灣和菲律賓之間的交流,不僅具有促成彼此在生態、民族、人類等學科間對話合作的潛力,也有為部落社區、非政府組織建立經驗分享之橋樑的社會實踐意義。


2015年7月,筆者和日宏煜老師(賽夏族,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助理教授)共同率領由七位同學所組成的團隊,前往菲律賓呂宋島北部伊富高(Ifugao)省進行為期十天的參訪,此次的參訪主要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助理教授Stephen Acabado與「拯救伊富高梯田運動組織」(Save Ifugao Terraces Movement, SITMo)執行長Marlon Martin協助安排。


伊富高為菲律賓呂宋島的一個省份,屬於科迪耶拉(Cordillera,西班牙語意指山脈)行政區。伊富高全省群山林立,其山地社會之人文生態特性,令人不禁和臺灣山地的原住民族社會產生聯想。伊富高存在著大量而壯觀之梯田(其存在的歷史有千年以上到數百年等不同的推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而伊富高考古計畫(Ifugao Archaeological Project)由Acabado教授主持,長期和伊富高的在地社區合作,除透過考古學方法探討人地互動的關係,並將挖掘出的文物保存於伊富高當地的博物館,還設置夏日學院,每年暑假招收來自全美的人類學相關科系學生,開授田野實做的考古課程。本團隊實際參與了伊富高考古計畫之夏日學院課程,瞭解其考古挖掘、文物處理、課程執行及社區參與機制,拜訪SITMo辦公室,聽取工作人員之簡報,瞭解其運作及當前社區所面臨的議題;本團隊亦參觀了在地博物館,瞭解其館藏、佈展方式及與考古學術團隊的合作,也踏查了多處梯田,進行與農民之訪談並參觀當地最新嘗試之有機農業;此外,本團隊也與伊富高省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Esther Licnachan女士)等官員會面座談,討論菲律賓原住民族權利法(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Act)之執行,以及依法劃設傳統領域(Ancestral domain)之實際執行情形。


基於以上的踏查經驗,本參訪團隊的成員將此行之心得感想撰寫成短文,和《人類學視界》的讀者分享。陳怡萱(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現為澳洲Macquarie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的〈Ifugao種原生種稻米時期的歲時祭儀─兼論其性別分工〉一文,從民族生態的角度,介紹Ifugao的稻米文化,包括生長週期中不同階段的施作、對應的祭儀,以及不同性別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徐苡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畢業,現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所碩士生)的〈殖民情境下的族群建構、考古學與當代原住民─從菲律賓伊富高考古學詮釋爭議談起〉一文,則是討論伊富高梯田之「長歷史」、「短歷史」爭議,檢視考古研究與其所處之政治權力脈絡,以及研究者/被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陳巧筠(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所撰的〈伊富高的農業生活與變遷〉一文,指出了1970年代以後外來種稻米引進所帶來的變化;而侯怡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所撰的〈伊富高梯田的水資源管理淺談〉一文,則進一步以灌溉用水為主題,指出伊富高梯田所面對的生產模式轉變與氣候變遷挑戰;吳宜瑾(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學院碩士,世界蔬菜中心助理研究員)以〈Ifugao梯田文化保存與社區發展之兩難〉為題,討論當地部落居民面臨發展與文化遺產保存的矛盾;李孟儒Sra Manpo Ciwidian(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透過〈SITMo於伊富高梯田保育運動中所實踐之策略及其扮演的角色〉的介紹,讓讀者可以看到SITMo動員在地、串連國際,以尋求另類而永續之發展的努力。綜合以上幾篇文章,幾位作者從伊富高梯田之文化生態、梯田存在歷史的考證、區域發展帶來的變化、文化保存的難題、面對變化尋找出路的嘗試,由淺入深地引領讀者進行了一趟伊富高之旅。


在本團隊2015年7月的伊富高參訪之後,Stephen Acabado教授和Marlon Martin執行長於同年10月受邀到臺灣參加南島國際會議,並赴泰雅族部落進行踏查;2016年3月,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林益仁教授舉辦之「國際生態農夫走動式工作坊」之邀,Marlon Martin再度訪臺,偕同伊富高有機農夫到部落和原住民農夫交流,而2016年7月,筆者將連同日宏煜老師與年輕學子,並邀請原住民部落工作者,再訪伊富高。在雙方一次一次的交流互訪中,我們看到友誼的持續累積,也看到在學術研究、教育訓練、社區發展計畫等幾個面向合作的可能性。人類學、民族學的田野工作,強調長期而深入貼近當地社會脈絡,由此而言,此次的踏查仍是非常短暫而初步的開始,但是透過本次經驗的速寫,我們希望勾勒出此行所見所聞的樣貌,作為後續累積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並盼各界先進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