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Ifugao種原生種稻米時期的歲時祭儀-兼論其性別分工[1]

陳怡萱 | 澳洲Macquarie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

<p>休耕期的梯田與其中的苗床 ∕ 李孟儒 攝 (2015 年 7 月 21 日 )&nbsp;</p>

休耕期的梯田與其中的苗床 ∕ 李孟儒 攝 (2015 年 7 月 21 日 ) 

在Ifugao 地區,過去是以耕作原生種稻米 (native rice)為主食,原生種稻米一年一穫,在種植後約四至五個月會成熟。在種植原生種稻米時期,Ifugao 地區的歲時祭儀被分為三個階段:Kiawang(食物充足的時期,每年的八月至隔年二月)、Tialgo(食物缺乏的時期,每年的三月至五月)、Ahi-ani(豐收期,每年的六月至七月)。




1.Kiawang(食物充足的時期,每年的八月至隔年二月)


一年的歲時祭儀以Lukya這個儀式拉開序幕,Mumbaki(祭司)[2]會在一家的穀倉前進行儀式、獻上三隻雞給祖靈與神靈,象徵著在一個新的農業周期的開端,這戶人家將首次從其穀倉中拿出儲存的稻米。Lukya舉行過後的一天是 Tungo(休息日),在Tungo過後,女性會開始清理農田、以腐草和稻稈作為肥料、開始種植 Panopnakan(苗床);同時會在農田中利用草與稻梗、堆起一座座的Pingkol(塚) 種植蔬菜;男性則是開始整理休耕的農田,修復砌石邊坡。


在稻田的初步整理完工和Pingkol(塚) 上的蔬菜茁壯後將會舉行 Hipngat 儀式,目的在祈求神靈保守穀倉內的糧食不虞匱乏、和穀倉主人及其賓客的強壯。在Hipngat 儀式後女性會將土中長出的雜草拔除後以倒栽蔥的方式放回田中;男性則是在田中築土作的圍籬。在種植原生種稻米的前一天會舉行 Panal儀式, 祈求神靈保守稻苗都成長茁壯。Panal 儀式後會先Ahiphod(修繕溝渠)和Ahitunod(將稻苗移種到田中),稻苗全數移種到田中之後會在村莊中最富有人家的穀倉前舉行 Kulpi儀式, 象徵著第一個農耕階段的結束,男性在 Kulpi儀式結束後會開始著手清理燒墾農田、鍛鐵、 外出工作賺錢;女性開始織布與確認稻田中的水源是否供應充足。




2.Tialgo(食物缺乏的時期,每年的三月至五月)


Kulpi儀式後一個月會在穀倉內舉行 Hagophop 儀式,象徵Ahikagoko(除草)季節的開始,同時會將稻田內枯萎的稻苗拔除。 在稻穗即將要成熟時會舉行Paad,儀式一在穀倉內將三隻雞獻給神靈祈求豐收,也會跟神靈發誓直到收割後都不食用水生動物與豆類植物,因為神靈不喜歡這些食物的味道。




3.Ahi-ani(豐收期,每年的六月至七月)


到了收割原生種稻米的當天早上會進行 Inawili 儀式,儀式中會殺一隻約兩週大的小雞, 把小雞分成兩半(小雞的一半稱為Carcas), 一半放在穀倉的圍籬;另一半放在該家戶首先收割的田地中。在收割期間會選三至四位婦女做 Mamong-o(選種者)負責選出十到十五束稻米(依隔年要播種的範圍大小而定)作為隔年播種的種子,收割完畢後會暫時休息,一直到 Ahiponpon 才會再度開始工作,Ahiponpon 的意思是要整理被收入穀倉中的稻米,將其一束束地排好,在Ahiponpon 後該家戶會關閉穀倉,代表著今年度的收穫都已經被妥善收藏。 一年的最後一個祭儀是Kahiw,其代表著一個完整的農耕週期已經完結,儀式結束後族人就可以開始吃水生動物與豆類植物了。




代結語


在Ifugao 地區種植原生種稻米的時期,所有的歲時祭儀皆是由男性擔任的Mumbaki 執行,但值得注意的是領導農業活動的卻是由女性擔任的 Domonak,舉凡育苗、移種、收割等農業活動皆是由Domonak 率先進行,其餘家戶才會跟進,在本次的田野中礙於時間不足無法深入探討 Mumbaki 和 Domonak 在 Ifugao 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但筆者想指出由女性領導農業活動的現象相當有趣,值得後續研究關注。




備註:

1. 本文中民族誌資料皆係由 Maria B. Galeon 提供,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與敬意。惟本文中民族誌資料係筆者自行翻譯與整理,因此如有疏誤之處,文責由筆者自負。

2. 只能由男性擔任,負責主持社區中的各種祭儀與治療患病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