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筆者二十多年前念大學相較,這個象牙塔裡的學問出現了許多轉變。原先的規劃想從老師的教學、學生對老師的評鑑、以及學校對老師的考核三方面審視這些變化。民族所張珣教授對她大學時代的記述呈現出早先教學以及師生互動的特色;台大林瑋嬪教授所描述的上課方式則是近二十年來逐漸成為主流的形式。台大人類學所的劉以霖與諶泳丞的「教學評量制度」呈現出大學生評鑑老師的過程。可惜此次並未能找到人討論學校如何利用客觀指標來「督促」老師的文章。不過,身在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學者們對此應該有深切的體認。
早期台大人類學系是唯一培養專業人類學者的機構。1987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成立之後,人類學的人才培育越來越多元。許多大學部非相關科系出身的學生加入人類學的行列,透過民族所劉紹華與交大呂欣怡教授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到清大人類所的多元背景。而他們主張「人類學應當成為大學教育的基礎」的論點也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也希望有外部的對照來審視台灣人類學的研究。廣州中山大學麻國慶教授對大陸人類學三十年來的發展與出路的討論,從另一個社會文化脈絡下的人類學研究發展,提供了人類學領域的內部比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 設計學系的袁汝儀教授雖然不是人類學科班出身,但她的研究一直是以民族誌的方式進行。她的文章則代表著相同研究技術下的不同視野。
人類學的公共性質要靠人類學者的營造,如何能介入重要的社會議題,是建構公共性的重要手段。台灣雖然是多族群的社會,但是從文化的性質來看,最主要的分界在於原住民與漢人。在此兩大族群的互動過程中,不可否認的是漢人一直具有主動權。如何意識到原住民文化的主體性是漢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以此觀之,2011年九月九日首映的《賽德克‧巴萊》是重要里程碑。原住民是台灣人類學研究的重要一環。呈現人類學者如何看《賽德克‧巴萊》是本期的另一特色。除了《賽德克‧巴萊》的反省與批評之外,本期還訪問了傅可恩教授討論人類學家拍電影會遇到的問題。或許,承認沒有十全十美的解決問題方式,但又必須採取特定立場,將會是人類學面對公共議題是必須採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