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懷念武雅士 (Arthur P. Wolf )教授

陳叔倬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 助理研究員




武雅士 (Arthur P. Wolf, 1932-2015 )教授,史丹佛大學人類科學系教授,臺灣人類學界重要友人,2015年5月2日於史丹佛大學的家中逝世,享年83歲。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Arthur樹。武雅士教授告別式。2015/6。Wolf農場。/陳叔倬攝</span></p>

Arthur樹。武雅士教授告別式。2015/6。Wolf農場。/陳叔倬攝

武雅士教授出生於美國北加州 Sonoma 郡,是傳統農家子弟。於就讀 Santa Rosa 高中與 Santa Rosa 初等學院時展現學習天份, 獲獎學金負笈東岸就讀Cornell大學英美文學系、Cornell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1958 年當他修讀人類學博士學位時,第一次訪問臺灣。當時是美蘇冷戰時期,中國對外採取封閉政策,使得這階段對中國宗族、 宗教深感興趣的美國學者紛紛轉向臺灣。武雅士依照指導教授的指示,來到臺灣樹林地區進行民族誌調查,研究中國孩童如何被教養,成為最早以臺灣為田野進行人類學研究的美國學者之一。


在60年臺灣研究的生涯中,武雅士教授最為臺灣學者熟知的是他最早進行的臺灣宗教研究。1974年武雅士出版《神、鬼與祖先》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 文,提出漢人依據社會模型創造出宗教的概念,將民間宗教中的超自然體系、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體系相連結。他認為漢人崇拜的神、鬼、祖先反應了三種現實社會關係,神是正襟危坐的官員,鬼是危險的或可憐的陌生人,祖先則是自己人。然而自己的祖先對他人而言是鬼,他人的祖先對自己而言亦是鬼。武雅士非常早提出漢人宗教體系的類比想法啟發了許多臺灣的宗教研究者,在華人社會普遍被認為是漢人宗教研究的重要學者。


然而武雅士教授真正享譽國際,是他以臺灣童養媳為材料,開啟對於亂倫禁忌成因的研究。早在樹林田野初始,為了查明村中各家庭的組成狀態,武雅士發現大多數樹林的婦女在年幼時就已進入夫家,甚至是還是嬰孩時就已經被未來的婆婆收養。進一步翻閱日治時期樹林地區的戶口調查簿,武雅士確認這群被登記為 「媳婦仔」的童養媳在當地的比例非常高。但這對武雅士而言,不僅僅是婚姻慣習的資料呈現,更重要的是可用來驗證芬蘭人類學者 Edward Westermarck 提出的性嫌惡理論 (sexual aversion )。1921年 Westermarck 於著作《人類婚姻史》 (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 )中提出,兩個早年共同長大的兒童在成年後,會產生性嫌惡,而這種性嫌惡是人類進化中為避免近親性交發展而來。但 Westermarck 只提出這個假說,沒有進行實証研究。對武雅士而言,童養媳與夫婿沒有血緣關係, 卻從小親密相處,是驗證 Westermarck 假說最好的實證材料。在結合田野訪查以及戶口調查簿紀錄後,武雅士發現童養媳婚配偶生育率較低、離婚率較高、妾婚率較高。對此他提出童養媳與夫婿自幼年期長期共同生活,成年後會發生性嫌惡心理, 証明 Westermarck 的假說。1966年武雅士發表〈幼年期共處、性吸引、與亂倫禁忌: 中國案例〉 (Childhood association, sexual attraction, and the incest taboo: A Chinese case)論文,比他在臺灣較被重視的宗教研究論文更早發表。1980年在經歷更充實的資料收集與驗證之後,武雅士出版《中國的婚姻與收養:1845-1945)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1845-1945 )專著,完整歸納漢人婚姻與家庭慣習已發表文獻, 並藉由分析數千筆樹林戶口調查簿資料加以檢驗,清楚証明童養媳婚配偶確實有生育率較低、離婚率較高、妾婚率較高的趨勢。


1995年武雅士教授出版《性吸引與幼年期共處:中國對於 Edward Westermarck 的例證》 (Sexual Attraction and Childhood Association:A Chinese Brief for Edward Westermarck)專著,蒐集的個案數已達上萬筆。當個案數越多,即可進行更多假設檢驗,譬如幼年期共處開始時間、與生育率間的關聯性等。武雅士發現童養媳是否於三歲之前被收養,對婚後生育率具有決定性關鍵。童養媳收養年齡若是低於三歲,則生育率降低非常明顯;但收養年齡若大於三歲,則生育率沒有明顯降低。武雅士說:「Westermarck 的批評者認為亂倫禁忌會阻止人們做他們想做的事。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亂倫禁忌是一種心理上不可避免的情緒表達,不管社會是否認可」。自此國際間認定武雅士於臺灣樹林的童養媳研究,與 Melford Spiro 對以色列的 Kibbutz 集體農場研究齊名,同樣是以性嫌惡心理驗證亂倫禁忌的傑出研究成果,收錄於多本人類學教科書中”。


除了人類學界之外,武雅士教授的亂倫禁忌研究,亦受到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人口學界高度重視。生物學者 Edward O. Wilson在著作《知識大融通》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中,以及 Paul R. Ehrlich 在著作《人類的演化:基因、文化、與人類的未來》 (Human Natures: Genes,Culture,and the Human Prospect)中,都以重要篇幅介紹武雅士教授的亂倫禁忌研究。基於對於生物學、心理學理論的貢獻,武雅士在史丹佛大學的教職是由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 以人類生物學講座教授頭銜支持。過去30年武雅士在史丹佛大學除了教授人類學課程外,最受歡迎的課程是與生物學、心理學、生理學、生態學、古人類學、遺傳學教授合開的人類生物學核心課程,每次開課修習人數皆超過兩百人。


基於利用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料獲得重要成就,武雅士教授希望推介國內外學者能共同使用這批材料。日治時期臺灣政府進行了完整的戶口調查,留存至今的戶口調查簿成為全球少有的歷史人口資料,最基礎能藉此研究現代化之前臺灣或是東亞社會的婚姻、家庭等常民社會史,更進一步可以進行人類行為的量化分析。1985年開始,武雅士與莊英章教授在中央研究院合作成立「歷史人口研究計畫」,持續推動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內容數位化工作。在建立的數位化日治時期戶口資料基礎之下,1996年與荷蘭學者 Theo Engelen 教授合作推動「臺灣與荷蘭的人口與社會」 (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Taiwan and the Netherlands )計畫,出版 Life at the Extremes 系列叢書4本論文集專著,發表單篇論文數十篇,讓國內歷史人口研究與國際接軌。「歷史人口研究計畫」仍然在中央研究院內積極的運作中,提供數位化的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料庫供國內外學者研究使用。


即使2012年獲知罹患前列腺癌,武雅士教授仍絲毫不鬆懈於研究著述。2014年完成最後專著:《亂倫迴避與亂倫禁忌: 人類天性的兩個問題》 (Incest Avoidance and the Incest Taboo: Two Aspects of Human Nature)。他區分亂倫迴避與亂倫禁忌, 認為人都會避免與血親性交是屬於生物自然性的亂倫迴避、而阻止其他人與親屬性交則是文化普同性的亂倫禁忌,兩者要互補才能平衡解釋人類的反亂倫行為。在實證分析摩洛哥的表兄弟婚、以色列的集體農場、臺灣的童養媳婚之後,武雅士將他的亂倫研究完整總結。政治科學總統研究教授 Larry Arnhart 評論此書:「武雅士教授以演化觀點提出亂倫迴避與亂倫禁忌的成因,是社會科學界過去50年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倫敦政經學院教授 Charles Stafford 評論:「在這本高度可讀的書中,武雅士教授藉由討論亂倫迴避與亂倫禁忌,探索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問題。特別的是,他巧妙連結人類的生物與社會天性,展現給我們驚人的視界。所有人類學學生都應該讀此書。」


武雅士教授除了在研究方面非常傑出之外,在提攜後進方面亦不遺餘力, 養成許多臺灣通學者,如芮馬丁 (Emily M. Ahern)、郝瑞 (Stevan Harrell)、桑高仁 (Steven Sangren)、邵式柏 (John Shepherd)等。培養臺灣學子則有宋龍生與陳叔倬獲得史丹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並於1967-1968、1986-1987客座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講授課程。


武雅士教授在兩任婚姻中沒有子嗣, 與現任妻子葛希芝教授 (Hill Gates)結納 30年,長期共同投入許多臺灣與中國的研究及教育工作。首任妻子 Margery Wolf 隨武雅士於樹林進行田野工作時受到啟發,亦發表臺灣民族誌成為人類學家。沿襲著農家性格,武雅士伉儷持續維持農事活動, 於20年前開始規劃在 Sonoma 山區的 Wolf 農場中,親手伐木建造獨棟房舍,為老年生活、以及生後成立基金會做準備。武雅士伉儷盼望未來的基金會能夠提供有志從事臺灣及亞洲研究的學者來 Wolf 農場訪問、 利用武雅士珍貴的藏書進行研究。2014年末武雅士教授的身體出現嚴重警訊,建造房舍的工作由葛希芝獨立承擔,趕在武雅士教授過世前完工。2015年6月15日武雅士教授告別式在 Wolf 農場舉行,葛希芝帶領武雅士的親朋學生們一同送他最後一程,將武雅士的骨灰灑在房舍前的大樹四周,讓他能持續看顧這片農場、以及未來造訪的臺灣研究學者們。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武雅士與葛希芝伉儷。日常晚餐。2013/11。Stanford校園家中。/陳叔倬攝</span></p>

武雅士與葛希芝伉儷。日常晚餐。2013/11。Stanford校園家中。/陳叔倬攝

註:


1. Arthur P. Wolf.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ed. by Arthur P. Wolf, pp.131-182.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張询譯,1997,《神、鬼與祖先〉。《思與言》,第35卷第3期,頁233-292。


2.Edward A. Westermarck. 1921. 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 5th ed. London: Macmillan.


3.Arthur P. Wolf. 1966. "Childhood association, sexual attraction, and the incest taboo: A Chinese cas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68, pp. 883-98.


4.Arthur P. Wolf, and Chieh-shan Huang. 1980.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此書本文作者正在翻譯中。


5.例如:Scupin & DeCorse. 2008. Anthropology: A Global Perspective, 6th ed., pp. 279-30. Pearson Publishing.


6.Edward O. Wilson. 1998.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Vintage. 梁錦鋆譯,2001,《知識大融通》。臺北市;天下文化。


7.Paul R. Ehrlich. 2002. Human Natures: Genes, Culture, and the Human Prospect. Penguin Books. 李向慈、洪佼宜譯,2003,《人類的演化:基因、文化、與人類的未來》。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8.申請使用資料庫請連結中央研究院歷史人口研究計畫。

網頁:http://www.demography.sinica.edu.tw/


9.Arthur P. Wolf. 1980. Incest Avoidance and the Incest Taboo: Two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