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富高的農業生活與變遷
陳巧筠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原生種稻米的採收方式
菲律賓伊富高(Ifugao)省 Kiangan 市的Nagacadan 水稻梯田(Nagacadan Rice Terraces),於1995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在過去,Nagacadan 的農業是一自給自足的多樣化生態系統,除了在梯田種植原生種稻米(native rice)外,亦在森林地進行燒墾,種植傳統上,原生種稻米的積累是名望的象徵,播種、除草、收割等許多的儀式更是環繞著水稻耕作而生。水稻農業的運作亦仰賴著換工團體彼此相互協調勞動力。舉凡整地、種植、收割、 建築灌溉渠道及石牆,透過親屬之間的勞動力分享、交換與合作來完成繁複的農事,維繫了社區農業的運作。
然而,1970年代受綠色革命影響,菲律賓政府將外來種稻米及其他高經濟作物引進伊富高山區。外來種稻米一年可達兩穫,耕作時期較短改變了整個農業生產週期,歲時祭儀與性別分工隨著外來種稻米的引入而產生改變。在種植原生種稻米的時期,男性負責的是整地及修建灌溉渠道;女性則擔負了播種、收穫、除草與選種等工作,一年之中初次播種的儀式領導者(ritual leader) 更是由女性來擔任。在種植原生種稻米時,每年會由一個出身貴族的女性擔任,並選擇一塊田地播種,村莊中的族人待該領導者播種後才跟著開始耕種,因此女性在一整年的歲時祭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隨著一年兩穫的外來種稻米引入當地, 女性對於原生種稻米的知識受到嚴重的影響, 例如女性已經不再選種,而改為由男性從市場中購買種子。而外來種稻米與原生種稻米有許多的相異之處,原生種稻米較長、米粒較為厚實、黏性較佳,對當地人來說也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原生種稻米需要全年供應灌溉水源,外來種稻米的生長過程中則需有一段時間排除水源。兩者的採收方式亦有所不同,外來種稻米的採收後直接曝曬在家門外,而原生種稻米則是一綑一綑的採收。最重要的,原生種稻米的耕種,是一套運用當地自然資源的有機模式, 有著豐富的傳統生態知識來維繫當地的生態多樣性;而外來種稻米則是使用農藥與肥料耕作, 進而破壞了此區的環境生態系統。
伊富高地區農業型態的改變伴隨著傳統生態知識的消失、親屬與社會關係的變遷,而在當代,水稻 梯田的維繫也面臨嚴峻地挑戰,即便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越來越多的伊富高人到外地受教育、尋求工作機會,造成社區的人口外流嚴重、農業勞動人口不足,更影響著伊富高年輕一代對於土地的認同。這些議題其實也都正發生在臺灣的各個原住民部落, 實值得我們做更深入的比較與探討。

外來種稻米的曬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