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伊富高梯田的水資源管理淺談

侯怡如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伊富高梯田除了有豐富的農業知識,對於梯田灌溉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更是有一套社會運作方式。隨著政府的政策以及全球氣候的改變,伊富高地區舊有的水資源管理的社會運作模式也面臨了一些新的挑戰,伊富高人也在這樣的轉變下不斷的調適。


每年八月到十一月是準備灌溉系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社群的人會一起去清理灌溉系統,把堆積在灌溉渠道中的樹葉、泥土清理乾淨,讓灌溉用水得以順暢流通。他們將一起管理灌溉系統的群體稱為“dang-a”,這個群體同時具有親戚關係,田地也都在附近,彼此間也會分享勞動力。


1970年代菲律賓政府將外來種稻米(low-land rice) 引進伊富高山區,部份取代了原生種稻米 (native rice),除了對於農業時序、傳統儀式造成的改變之外,灌溉系統以及農田修復方面也產生影響。外來種稻米與原生種稻米的灌溉模式不同,原生種稻米全年供水,外來種稻米的生長過程中則需要有一段時間排除田裡的水。這樣因為政策所導致的耕作模式改變,進一步使得自然災害的產生,外來種稻米的梯田裡沒有水便會產生崩塌,同時社群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修復田地。


近年來全球的氣候改變也產生了影響,水稻種植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氣候變遷使得降雨強度及長度都產生了變化,使得灌溉渠道更常毀壞,這也是在地居民正在面臨的新困境。 自該區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UNESCO 不斷投注大量經費在此地,希望在地人以傳統工法建造用水渠道(2002年)。未知,渠道完成後兩天的一場颱風就將渠道摧毀了。 UNESCO 企圖去恢復的傳統工法是否能夠因應當代的新挑戰?「該走怎樣的路?」正是伊富高人所面對的。然而在地的伊富高人看見的, 卻是 UNESCO 與政府的長期的經費投注,使得在地自主水資源管理系統動能逐漸減弱,一個原本希望恢復「傳統工法」的美意,最後卻逐漸演變為倚賴政府以及外來資源的挑戰。


伊富高地區的農業以及水資源的情況在近代因為氣候、政府或是外來資源,都使得伊富高地區原本的農業系統以及水資源管理開始面臨許多課題。臺灣原住民地區也正面對著許多當代的水資源使用政策,像是水庫的興建、耕作型態轉變過後所需的大量農業灌溉用水,而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更是在原鄉地區的原住民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因此,伊富高居民如何透過重新反思在地價值以及組織動員,使這些挑戰更符合在地期待的發展,都能和臺灣原住民所面臨的挑戰一起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