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第81屆美國考古學年會會議紀行

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陳瑪玲 / 提供</span></p>

陳瑪玲 / 提供

美國考古學年會為世界考古學的重要會議之一,今年的會議於4月6日傍晚至4月10 日中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舉行。在這接近四天的會議中,有將近300場不同形式的論文發表,包含論壇、論文、 海報、辯論等等,其囊括的主題更是多元,從理論的探討、 田野及方法論的檢討到遺址內涵的發表,雖說此類大型會議常常被批評為大拜拜式的場合,但是對台灣考古學家而言, 此類會議確實提供了與其他區域學者交換研究心得的重要場域,更可以從不同論文中得知當代全球考古學者可能較為注意的議題,刺激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的個案如何與其他地區的研究作對話。


今年為美國原住民墓葬(Native American保護及歸還法 Grave Protection and Repatriation Act)通過第25周年,因此會議中特別有個邀請考古學家、博物館研究者及原住民一起參與的座談會,討論此法的歷史、 影響及展望未來的可能。其中透過回顧整個法案修訂的過程,考古家強調美國考古學學會是積極參與修訂及認同此法案的精神,然而我們仍須體認到此法案是一個妥協的產物, 並非完美的法案,因此仍要針對不同個案做思考。而原住民代表則透過 Kennewick man 的爭議來訴說原住民的親身感受來訴說原住民的親身感受,談到當自身從小被教導的歷史如何被所謂科學界所質疑的憤怒。博物館研究人員則重新思考論述所謂「文化關連性 (culturally affiliated)」本身的模糊性及理論上的問題,透過案例的分析,研究者認為此文字的模糊性及其產生的詮釋將對未來相關歸還工作造成爭議的可能。另外則有研究者提到此法對於學術及博物館的影響, 例如中央經費的贊助,讓博物館有機會對於館藏物品有較清楚的整理,促進我們對於這些文物的認識。另一方面,考古學家也在此法的要求下,開始更積極思考其研究與原住民社群間的關係,甚至進一步將原住民關心的議題納入其研究的主要面相,讓考古學家重新思考本身研究的價值。在台灣雖然尚未有類似的立法,然而同樣面對多重殖民歷史,尤其是台灣考古學近年來開始發展舊社考古學,直接以原住民傳說中或是記憶中曾經居住過的聚落為研究場域,如何與當代原住民社群互動、考古學研究如何回饋給原住民社群、原住民傳說如何與考古學論述對話等議題勢必是未來台灣考古家必須面對, 而台灣的研究如何貢獻於全球原住民考古學的論述中更是台灣考古學家可以思考的。


美國考古學年會雖然以美國考古學家的參與為主,但是討論的區域不僅止於北美大陸,許多議題都放在一個比較研究的平台上被討論,例如討論殖民如何影響人群生活的討論裡,可以看到來自菲律賓、 印尼、南非及祕魯等地不同殖民脈絡的研究裡,考古學家如何運用建築、考古遺物及文獻資料等來討論、理解在不同地點及時期,殖民過程對於不同人群的意義,強調殖民與被殖民的人群多樣性必須被認知, 而除了一直以來專注於研究被殖民者生活的變化外,亦有學者討論被殖民者的物質文化如何反過來影響殖民母國的社會,換言之,被殖民者不必然只有被動的被影響,雖然這是權力不平等的互動,然而互動的兩方社會群體皆會受到影響,這影響更會進一步擴散到殖民母國的社會裡。另外,殖民歷史如何影響當代考古學討論亦是會議中重要的討論。


除了以議題為比較研究的基礎外,亦可以看到以區域特性來進行比較。例如以熱帶環境為主要研究區域的學者一起討論在這相似的環境下,考古學研究議題及方法上有什麼可以對話的可能。傳統上認為, 熱帶區域由於高溫多雨的環境, 造成考古證據的保存不易,限制了考古學許多討論的可能, 尤其是植物資源的運用及空間利用的模式,然而新技術及多元方法的結合,例如民族考古學、微植物遺留的分析、殘留物及土壤分析等等,考古學家開始可以發掘出更多過去未發現的考古證據,嘗試論述熱帶區域人群生活的多樣性,這些研究亦顯示,許多當代原住民社群已流失的傳統食物利用策略,或許可以透過考古工作, 漸漸被發掘出來,為當代全球面對的糧食危機帶來新的可能。


此次年會可能因為舉辦地點對於亞洲學者較為不便,使得專以亞洲為主題的討論較往年為少,然而卻也因此,亞洲的研究反倒被放置入更大的理論架構下討論,促成更積極的比較研究。例如比較早期複雜社會在中美洲、東南亞及南亞熱帶區域的樣貌,嘗試理解早期國家社會在這些環境下,其相似或相異的發展途徑。另外, 考古學家亦透過在其他區域發展出來的方法論,運用到其本身的研究區域,例如考古學家嘗試運用在馬雅地區已經發展許久的家戶考古學來討論東南亞的吳哥窟社會,並且探討兩地間產生差異的可能原因。


年會並未只著重在學術議題的討論,對於當代各地如火如荼進行的契約考古亦有許多面相的檢討,文化資產管理公司(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也利用此機會前往徵才,各大出版社亦積極推廣相關出版品,各種田野分析工具及實驗室分析器材的展示,更是提供考古學家嘗試新研究方法的可能。而在會議中, 並安排參觀當地具爭議的更新 Vero Beach 遺址,此遺世晚期址的年代一直是爭議的重點, 近年來透過較為細緻的發掘, 關於年代的爭議逐漸獲得解答,此次參觀便是直接觀察遺址發掘的現場,了解整個發掘的策略,體認到精細的發掘為解決考古爭議的重要步驟。


美國考古學年會提供數千名考古學家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研究的機會,許多新的想法因此被激發出來,不同區域的研究也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討論,也因此透過這四天的會議, 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對於過去一年全球考古學界主要的研究關懷有所認識。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陳瑪玲 / 提供</span></p>

陳瑪玲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