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看見臺灣 ——第一次參與國際會議經驗談
李慧慧|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因為《布拉格的春天》電影的高名氣,四處可見以「布拉格」 為名的飯店、糕餅店、廣場名、社區名等,讓我早早對這個城市, 懷有神秘的想像。2015年9月,指導老師謝世忠教授捎來訊息, 告知歐洲臺灣研究協會正在徵稿,希望研究生踴躍投稿,讓國際能看到臺灣本地學者的努力。在據說退稿率近半的高難度之下, 因為嚮往神秘的布拉格,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投出了論文摘要與申請,沒想到在真的收到了接受通知時,反倒開始忐忑不安。

2016 歐洲臺灣研究年會臺灣原住民族議題場次,發表人計有 6 位均來自臺灣。
(2016 年 3 月 31 日於捷克國家研究院)
「四」在必飛 躍上國際
這個國際四人小組,除了謝老師與我,同行的還有林志興及楊政賢二位博士。老師不僅事前協助摘要的修改及出國經費補助申請,同時規劃每月會議討論,出國前更是緊鑼密鼓的彩排,三不五時提醒我們 「狂唸」英文。老師帶領三位徒弟,經過半年的準備,四在必飛,終於躍上國際學術舞臺, 漫長飛行之後,就在2016年3 月29日的傍晚,轉機、火車、 巴士及計程車,歷經近18小時,終於踏上捷克首都布拉格 (Praha)。當四人小組提著行李一齊抵達布拉格那一刹那, 這陣仗實為難得一見又可貴, 彷彿電影《不可能的任務》即將殺氣騰騰地登場。
但場景一轉,沉浸在美麗的建築及誘人的啤酒,一下子就忘記旅程的疲憊,讓人無法想像,半世紀前,這裡曾有坦克車鎮壓,烽火逃亡的鐵幕景象。事實上,我們三位徒弟,帶著如軍人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革命」鬥志,來到布拉格參加國際會議,美景在旁, 卻無法退去緊張害怕的心情, 從長途航程到飯店,總有人拿著英文反覆朗誦,甚至在閉目養神時,腦裡依然會迴盪那些英文,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的我,自不例外!

臺灣駐捷克辦事處宴請所有學者 (2016 年 3 月 30 日)
會場內知識滿滿
歐洲臺灣研究協會 (EATS)是源於蔣經國基金會提供補助金,在歐洲成立的研究中心,年會至今邁入第十三屆,於捷克國家研究院辦理, 讓歐洲與臺灣兩地研究臺灣的學者,形成一個交流合作的學術網絡。這次投稿數高達142 篇,經評審篩選後,接受了61 篇論文,有個人發表、也有共同發表,發表人共計有65位。 會議與會人員可歸納為在國外的外國學者、在國外臺籍學者、 從臺灣去的外國學者及從臺灣去的臺灣學者等四類。讓我十分驚訝的是,參加會議的臺灣學者僅有17位,國外學者較多,人數超乎我想像。這次年會的主題是從權力關係探討不同的權力結構、策略與過程, 關注的主題相當多元,包括政治、社會、文化、歷史、語言、文學等。
三天會議,開幕後首先登場的,是由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蒙那利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學者家博(Bruce Jacobs) 擔任講者,講題是 “Re-Examining and Reframing Taiwan’s History”,探討臺灣的歷 史,這是我在國外第一次聽到支持「臺灣是一個國家」 (Taiwan is a state)的論述,在會場內引起熱烈的討論,當然這個主題,若也邀請來自臺灣學者演講,或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激起更廣更深的討論。 當天中國習主席也在附近演講,甚為巧合。從臺灣出發前, 已有學姐提醒,我們四人抵達的時間,也正巧遇習主席出訪布拉格,對市區的交通恐會有影響。
會議共有二個研討室,我們四人先坐在我們即將發表場次的研討室,熟悉場地,減少緊張。不少曾來臺灣田野的國外學者,在發表時偶會巧妙的使用我們的國語及臺語,由衷佩服他們敢講,也講的真好! 甚至在論文的標題,使用某個特定時期專用的語彙,如「台客」一詞,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討論,足見國外學者田野的用心及對學術反思與敬業的態度。
我們這場次談的主題與臺灣原住民族有關,主持人是來自於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的 Scott Simon (史國良),之前曾多次來臺灣做田野調查及在中央研究院任職,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國語,為人更是親切有加。然而, 四篇文章發表人六位均來自臺灣,一位是在臺灣做研究的法國人,三位是臺灣的學者, 還有二位是臺灣原住民,其中一位是泰雅族的我,另一位是卑南族的志興。我以“Gaze welcomed(受歡迎的凝視)” 一文,詮釋都市河岸阿美族, 如何在弱勢(powerless)的處境下,透過觀光,提昇阿美族的地位(powerful)。未料,討論時竟有三位英文提問,差點招架不住,還好驚險過關。原來國際間不少的學者,非常關注臺灣都市原住民族。這場次的討論,如同在國際間,開啟了一扇重新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窗。
會場外收獲連連
會議討論場次,安排緊湊,是一場場豐富的知識饗宴。 然而,會場外的交流與互動, 更是參與國際學術研討重要的一環,不只是拓展人脈,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進一步相互砌磋、分享甘苦,交換想法,也有助於提昇學術研究的能量及研究廣度、深度。在過程中開拓國際視野、刺激思考, 也在交流過程中,更加認知成功學者所樹立的典範。
三天會議裡的二夜,均由臺灣駐捷克代表處宴客,第一天宴請所有與會人員,進入餐廳人手一杯紅酒,配合浪漫的燭光與音樂,自然拉進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徒弟三人,總想依附在給我們安全感的謝老師旁,但老師人脈相當廣,一進場內,即刻引來友人的目光, 我們也只好先以微笑減少自己的害怕,再以英文自我介紹, 認識新朋友,顧不了自己說的英文對方是否聽懂,對方點頭回應,看似完全了解,也就肆無忌憚的隨口落英文,辭不達意時,真希望老師能解圍呀, 但老師淹沒在人群中,只能自立自強,這樣經驗太特別了, 也才了解想要學好英文,環境的重要。接下來準備用餐時, 隔天擔任討論會主持人史國良,他雖是外國人,卻能用一口流利的國語及熱情的雙手, 把我們先「組」成一桌,相當有趣,還沒上戰場,就先暖身, 相互了解,談談研究臺灣原住民族有趣的經驗,還提到彼此都認識的一些友人,緩和了隔天緊張的心情。
第二天宴客的對象明顯少了很多,均是來自臺灣的本地研究者,官方代表們熱情的招待我們,在這場域認識同樣來自於臺灣的其他學者,也了解學術研究的路上,為何要參與國際會議。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四人行,老師除了親自帶領學生參與國際學術論文發表,還在會議前半年開始縝密訓練,這讓其他同樣於大學任教的老師,很是驚訝!因為帶學生參與會議,加重老師的責任與壓力,要做到確實難上加難。不過,有同行的學者, 對老師讚賞不已,公推這是學習的典範。不過,這一天的我, 嚴重的時差,讓我無時不刻的想睡,尤其是用餐時間,我幾乎是全程趴倒在桌上,進入異國夢鄉,想想也滿有趣。
會場外的交流當然不僅於此,上臺十五分鐘,臺下練就卻要半年功。發表前一夜,四人還待別在密室演練,請在維也納任教的臺灣友人維雅,帶著一名觀眾,不只聆聽我們報告,還要正式提問與回答。這樣的練習,幫助相當大,不僅學習如何思辨,更給自己勇於以英文表達。前一天的演練及老師的鼓勵,讓自己更有信心上臺發表,英雄所見略同,臨時觀眾提出精深的問題,與會學者也提出類似的問題。這二位臨時觀眾,在我們布拉格及維也納的旅程中,亦友亦師的陪伴,至今仍是感念。
傳承革命精神
很有幸也很巧合,2016的春天,來到了革命城市布拉格, 彷彿穿越時空看到了當年在鐵幕中的軍人革命精神。順利的走過壓力重重的國際學術之旅,總算幸運歷劫歸來(歷什麼「劫」?四人所遇不同,均是人生難忘的經驗,本文且保留些許神秘,容日後閒話家常時再敘)。原以為4月7日回到臺灣後,此行就劃下美麗的句點。沒幾天,4月10日竟接到老師寫信詢問我們:4月18 日17 :00-18:30 是否方便?將辦一個輕鬆的布拉格維也納會議經驗心得小會,邀請大家參與, 順便為2017的威尼斯暖身。很快地,我們4人如期重逢於臺大水源校區,和學伴們分享參與心得。不過顯然地,我們3 個臭皮匠,確實無法勝過1個諸葛亮。老師的心得果然獨到深刻,發人深省。
謝世忠老師以「布拉格會議的小小悲觀心得」為題與我們勉勵,三位徒弟正輕鬆歡愉,眉飛色舞地笑談國際學術經驗時,人類學大教授卻為何悲觀?老師針對這次會議,提出了「土外之權力結構、研討主題的觀察、臺灣研究的前途」三點觀察。土、外之權力結構為何讓人悲觀?因主題演講只有一位,就是老套的孤單西方學者,沒邀臺籍學者。主持人方面,外國人11名,臺灣來的外國人4名,但臺灣來的臺灣人只有1名,外土之比為 15:1,讓人不禁想問,為何象徵地位的主持人專邀外國人? 再從論文寫作者的國籍來看, 外國人20文、臺灣來的外國人 10文、歐洲地區的臺灣人18 文、臺灣來的臺灣人17文,拿現役臺灣本土學術工作者與非現役者相較則是17比48,臺灣本土現役學者仍是少數,難怪老師會憂心為何不多邀臺灣現役學者?進一步,再從研討主題觀察,可歸納成二類,剛好分別在二個研討室進行,一類是與政治相關(國關、海峽、 外交、公民),在大廳研討;另一類是文化相關(歷史、戲劇、 文學、原住民、觀光、在地性), 在小廳研討。然而,臺灣基本上只來政治、臺灣文學、及人類學等三小群學者。因此,最後謝師提出的「臺灣研究的前途」,因為海峽兩岸和國際現狀分析仍是主流,文化課題的邊陲性,反映出臺灣文化主體性的荏弱不明,或說臺灣主體性仍不被認可。
老師小小的悲觀心得,反映了學者責任感,也樹立了為師者另一個典範,讓我們馬上又從輕鬆掉入嚴肅的反思。原先一看到老師分享的主題時, 還以為是因我們三人,在旅程中時時刻刻「低頭族」的表現, 才讓老師悲從中來。在整理參與過程的點滴時,也才驚覺原來為了這次會議,我們從2015 年9月到2016年4月,經歷了近八個月的奮鬥。
文末了,一定還要再感謝一次,謝謝和諸葛先生一樣聰明,細心有耐心的謝世忠老師的支持與陪伴,也要再謝謝志興及政賢等二位學長博士的鼓勵。別忘了我們相約,明年再一起參與國際學術會議,讓好不容易在2016年布拉格的春天找到的革命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年年參加,挑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