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戲偶遊南澳:從ICAS9會議參與談臺灣布袋戲的世界能見度
李維屏|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民族音樂學系
2015年7月5-9日在南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國際會議中心 (Adelaide Convention Centre) 舉行了第九屆亞洲研究學者國際會議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ICAS 9),這是我第一次參加。 此兩年一度的大型國際研討會,雖然好多年前就已知曉, 但先前較長時間在美上課階段,考量到學校能申請的小額補助難以支應高額的會議註冊費用與交通食宿花費,加上在美國時,老師與同學們討論的 「國際」會議其實都在美國本土或加拿大。從事亞洲研究者較常提及的大型會議是亞洲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年會,沒聽說有人跨海參加ICAS;我的系所師長同學慣常參與的是美國民俗學會(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年會、民族音樂學會(Society of Ethnomusicology)年會或美國人類學會(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年會,因此對於ICAS會議一直興趣缺缺。2013年,已回到臺灣做論文研究,當年的ICAS 會議在澳門舉行,地點相對近了許多,但錯過前一年投稿時間,仍未參加。不過,由於旁聽了幾次謝世忠教授召集的 ICAS 8行 前排練,對此會議產生興趣。2014年10月投稿, 12月接獲錄取通知,2015年2 月,在早鳥報名優惠的最後幾天,再三猶豫,終於下定決心 9註支付約400澳幣的ICAS 冊費,並安排行程。
決定參加ICAS 9,很大的原因是有認識的師長學友同行,除了能在旅途中互相照應,也期待發表時互相觀摩與加油打氣,聆聽彼此新鮮的研究報告。ICAS是強調亞洲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綜合型會議,在亞洲的概念之下,除了以組織會議場次(panel) 投稿的情況之外,個別投稿由大會歸類安排,因而同一場次的發表人學術背景不盡全然相同, 在會議場次上遇見「同中有異」的其他領域學者,甚至到聽不懂到底在講什麼的地步, 是很有趣的經驗。在專門領域同質性高的會議之中較少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是我覺得此會議很大的特點。

介紹臺灣傳統布袋戲

大頭與我上場 報告
以我自己的亞洲表演藝術場次來說,發表者共三人, 遇見同樣從事偶戲研究的學者 Kristina Tannenbaum 實屬難得,她是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 的亞洲戲劇博士候選人,此次發表是由戲劇藝術的觀點來研究印尼爪哇中部的皮影雕刻。另一位來自會議籌辦單位之一福林德斯大學 (Flinders University)的 Arjun Raina,本身即是印度傳統舞蹈 kathakali 的研究與表演者,發表的內容較偏向由劇場表演理論來探討該舞蹈的當代意義。 我自己則是以民俗學的角度探討北臺灣傳統布袋戲的傳承問題。Kristina 的投影片內容清楚而精彩,當天在我自己也要報告的壓力之下仍然能輕鬆領略,而Arjun的報告是在我發表之後,或許是壓力解除頓時頭腦空空,也或許是對該舞蹈毫無所悉,他發表的方式又是快速讀稿搭配口頭發聲與肢體動作示範,聽得一頭霧水,較難與之對話。為了因應此次發表,我攜帶了一個傳統布袋戲常用的百搭甘草人物戲偶「大頭」到會場,並稍加示範基本動作,將實體呈現,這是我在先前幾次國際會議,以影片呈現仍效果不彰而想到,讓人 「秒懂」布袋戲的方法。
會後,我對於表演藝術與臺灣傳統布袋戲的國際能見度問題思索一番。一般參與世界各地舉辦大大小小國際偶戲藝術節活動的表演者與觀眾, 表演或交流之際能有機會接觸我們的傳統布袋戲。至於學術發表的嚴肅殿堂,究竟該如何呈現,才能達到讓人心領神會之效?帶著大頭參加會議,靈感得自於先前與山宛然劇團一同參與國際偶戲藝術節演出的經 驗。山宛然的黃武山團長, 每每赴國外演出,總是隨身攜帶一戲偶,於著名景點單獨替戲偶拍攝到此一遊的紀念照, 一方面也象徵臺灣布袋戲來到何國何地演出。相較印尼傳統偶戲研究,由於英文研究資料豐富,有些美國的戲劇系所在課程中也教授印尼偶戲的操演,加之印尼峇里島觀光或傳統打擊樂甘美朗(gamelan)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也相當蓬勃, 一般提起印尼偶戲時,聽眾往往已有些許概念,甚者知道有皮影(wayang kulit)、杖頭偶 (wayang golek) 等等區別,近年更有較不為人所知的華人移民的布袋戲(wayang potehi) 被研究發掘。布袋戲在臺灣被譽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之一,然而在國際學術世界的能見度卻遠不及印尼傳統偶戲, 著實令人唏噓。誠然,蕞爾小島的在地文化湮沒在世界文化之中,也情有可原。正如會議之際,臺灣親友以南澳海鮮問候南澳大頭,彼此揶揄,臺灣南澳之鄉對上澳大利亞南澳之州,地名相同,此南澳不知彼南澳,相隔千里,互不相聞。 但願大頭戲偶的「南澳」一遊, 能讓來自四面八方的現場聽眾對臺灣布袋戲留下小小印象。
本次會議因每一時段發表場次眾多,加上每一場的發表人數不一,場上沒有嚴格計時人員,聽眾也沒有中途離場的習慣,要是同一時段想聽其他場次的報告,在難以換場的情況下總有遺珠之憾。然而, 在點心時間的交誼廳,卻是另一個更好的交流地點。交誼廳除了有點心茶飲,也有參展的書商或亞洲研究組織與主辦此次會議的幾個澳洲大學的攤位。有次,碰巧遇見一位在我取捨之間沒去成的場次發表的 Roger Vanzila Munsi教授。 與 Munsi 教授的交談得知,他是從奈及利亞到日本求學,並在畢業後於日本南山大學任教與從事日本新 興宗教研究,申請學校時曾一度考慮我所就讀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民俗學,並問我是否認識某幾位教授等等,真是巧中之巧。另一個遺珠之憾是沒參加到ICAS很有特色的博士論壇 (PhD Pitches),這是讓相隔兩年會議期間內畢業的新博士們於會議徵稿時可額外報名參加,能在現場暢談博士論文內容並由至少一位評論人評論的專屬場合。但因場次皆在我發表當天,或許留待下次要是再參加ICAS,這會是另一個新體驗。

作者偕同大頭與 Roger Vanzila Munsi 教授合影

ICAS 會場報到後作者偕同大頭戲偶與謝世忠教授、翟振孝博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