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人類學視界》第十七期以兩位人類學學子陳韋辰與盧敬文參與318運動的文章作為本期專欄,一方面透過這兩篇文章回顧他們當時參與運動的過程與運動結束後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借此讓讀者思考運動至今已經滿週年,當時運動的精神與關懷,是否還在校園裡或人類學與民族學界持續發酵。
本期「人類學家的書架」是由魏捷茲副教授針對Marshall Sahlins於2013年出版的《親屬是什麼,又不是什麼》(What Kinship Is And Is Not)一書撰寫書評。Sahlins在書中將親屬關係視為特殊的人觀,同時把親屬研究推回普同親屬理論的方向。魏捷茲副教授回顧該書後,進一步提出台灣親屬研究檢討的迫切性,以及親屬研究之於台灣社會乃至於全人類之確定性的重要性。
宋世祥博士負責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欄目,由他親自訪問在台灣推行小旅行的洪震宇。洪震宇用人類學的方法走訪台灣各地並進行觀察與記錄,他用說故事的方式,轉化他人與自己飲食的知識與經驗撰寫成文字,再傳達給讀者。去年出版的《風土餐桌小旅行~12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一書,獲得 2014年的「開卷好書獎」。透過本期的專訪,人類學與民族學工作者或許能夠獲得 一些寫作的靈感與方法,生產出為一般大眾所理解的出版品,也讓人類學/民族學這門學科能為更多的一般讀者所認識。
「田野拾穗」匯集了人類學/民族學子關於在異地或者原鄉做田野的甘苦談、美國與大陸學生描述離鄉背井來台灣攻讀民族學或人類學的理由,以及人類學子出國開會期間的參與觀察與反思等文章。希望這類文章對後進的人類學 /民族學子有所啟發。
本期美麗的封面與封底,是2014年台灣人類學民族學年會民族誌攝影比賽獲獎者的照片,感謝獲獎者慷慨提供。田野材料不僅只能用文字呈現,透過影像,可呈現文字無法表達的內容與感動。2015年年將會按往例舉辦攝影比賽, 屆時歡迎大家提供田野調查時的攝影作品。
人類學/民族學界去年十月與十一月連續痛失陳奇祿院士與林淑蓉教授兩位前輩,我們感到萬分的不捨與惋惜。下一期我們將刊登專文回顧兩位前輩一生中對人類學/民族學界的貢獻,以表達我們的敬意,也期望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努力為台灣人類學/民族學的未來開創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