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上任感言:善盡職責,群策群力

張珣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臺灣人製學與民族學學會在南港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召開第二十六層理監事第一次會議,在各位師長與人類學界同仁推舉之下,被選為理事長。內心惶恐萬分,但是知道這個重擔必須有人來挑,對自己脫:「把它當作階段性任務吧!」該是我回饋人類學界的時候了。


接下來的一、兩個星期,密集地與上一任理事長黃樹民院士,新任理事余舜德教授、蔣斌教授、與劉紹華教授等,請教並討論如何處理與分配會務。我把握到了作為理事長的任務重點是「定期舉辦年會,累積學會經費,適時地交給大學承辦學會會務」。由於人類學在台灣是一個迷你精緻的小科系,學會會員主要來自各個大學人類學相關系所的師生,當年度團體會員19個,個人會員165位。每年主要收入來自會員所繳交的會費,主要支出是舉辦年會的開銷。中央研究院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因此,多年來會務幾乎都由中研院的人士協助。為了讓學會的參與性擴大,公共性增加,並能紮根於莘莘學子,「讓各大學也能接手辦理會務」幾乎是大家的共識。


其次,由於第二十六屆理監事的成員,幾乎囊括了台灣人類學界熱心參與學會的會員,遂接受了眾人的建議,在本屆改採委員會制度,在學會之下成立了三個委員會:會務發展委員會、年會籌備委員會及出版研究委員會,由大家群策群力,推展業務。在二十位理監事中挑選出六位理監事,每個委員會分別由兩位理監事來負責業務之運作。年會籌備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舉辦每年的台灣人類學年會,這是整個學會業務最重要的一環,不但能夠呈現人類學界研究與教學的年度成果,而且是各校師生的交流平台,具有𤨣合全台灣人類學界從業人員的功能。年會籌備委員會由數個學校的年輕同仁組成,他們訂定年度識題,設計不同子題panels,邀請撰稿人,安排年會兩天的議程與活動。


出版研究委員會主要負責出版學會的刊物《人類學視界》,這份刊物的定位在學界的溝通與心得交流,而非研究成果或學術論文的發表園地,因此,力求其在各大學之間輪辦,由各大學自訂主題,自邀撰稿人,文章性質則是鼓勵短小、淺顯而易懂。尤其是希望能夠扣緊人類學界當前的重要議題,或是台灣社會的重大事件的報導,繼而能引起會員讀者廣泛的討論。出版研究委員會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學會網頁的設計與維護。網頁,不可否認地,已經成為會員與外界人士在認識學會時的第一線,也是人類學在與其他學科互動時的招牌,更何況活潑生動的學會網頁,還可以打動學子的心理,進而招攬會員呢!學會若有最新動態或事關台灣人類學界發展的消息,也會在網頁中揭示。


會務發展委員會負責的是發展學會的業務,在國內外各大學招攬新會員,聯繫國內外人類學相關科系與學術機構,促進台灣人類學與國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台灣學界參與國際學術活動。近年來,由於兩岸開放,大陸學界對於台灣人類學抱持很高的興趣,邀請本會會員發表論文或擔任講座,台灣人類學界也視大陸為重要的理論比較個案。加上全球化風潮的影響,美國不再是世界唯一的學術領導者,歐洲各國學者與學術機構紛紛成立台灣研究中心或派員來台交流,台灣研究成為世界各學術單位的重要議題。亞洲地區相對於歐美來說,亞洲的本土與地方意識的抬頭,也增強了亞洲學者的合作與聯盟,積極尋求歐美理論之外的解釋模型。這些國內外的發展與運勢都顯示了我們成立會務發展委員會的必要性,讓會務發展委員會成為帶領學會往前邁進時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個學科的興衰與其社會背景脫離不了關係。台灣人類學曾經是日本殖民台灣時重要的決策提供者,也為台灣漢人社會研究與原住民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台灣人類學也曾經是戰後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的見證人,忠實地記錄了工業化與都市化之後的台灣鄉村家庭結構與宗教組織的轉型,刻畫呈現了台灣原住民階級制度與部落組織的變遷軌跡,為未來的台灣研究保存了百多年的珍貴又詳實的記錄。這是台灣人類學的過去光輝。呈現在眼前的是嚴苛的挑戰,學術板塊可以調整或移動,大學科系可以被取消,學生可以轉系,國際學者可以捨台灣而到大陸研究中國文化、漢人社會或少數民族。我們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呢?


「人類學」的定義不在其研究對象,而在其研究方法與角度。如果我們把研究對象擴大到大陸地區,拉近到眼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台灣,拉遠到後社會主義東歐等世界各地,把研究議題轉彎到地球暖化與災後國土規劃,延伸到水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把「文化」的內容包含無形的行為規則與有形的文化資產保護,那麼,奠基在前輩師長的基礎之上,我們會發現未來台灣人類學的遠景燦爛。「人類學」不只是一門基礎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有紮實的研究作基礎,讓它的應用更為妥當確切,二者相輔相成。拿捏分寸,存乎一心。新的一年,祝願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會務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