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在小旅行裡用食物說故事的人類學家:洪震宇

將田野調查所得到的資料,轉換感動人心的故事與小旅行

宋世祥 |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博士後研究員、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




洪震宇(以下簡稱震宇)除了以設計小旅行聞名之外,甫以《風土餐桌小旅行~12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獲得2014年的「開卷好書獎」,又剛在誠品書店敦南店的「誠品講堂」開了10堂的「文創人類學」,參與設計的「幾米餐廳」也於最近開幕了。震宇總是給人多才多藝的印象,讓人好奇他之後下一步又會是什麼?也對於他和人類學的緣分感到好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有幸能夠訪問到震宇,讓我們一起聽聽看他怎麼聊人類學?

Q:請問您什麼時候開始培養起對於人類學的興趣呢?


應該是當《天下雜誌》記者時,之前我唸的是社會學,那時有聽學長姊說過跑田野很舒服,但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一直到2000年我支援「319鄉」的案子,要跑很多鄉鎮,就在那邊閒晃然後訪談。但那時進行的速度很快,三天要了解一個鄉, 這對我來說都很淺,可是要交差,沒有辦法。一直到2007年,我自己再重編一次 「319鄉」時,才能不是去跑每一個鄉,而是去一個地方裡的一個村落訪談,然後找到報導素材,一個地方大概可能就要花上三天。


在這過程中,我突然發現我對食物很有興趣。以前做財經記者,看的架構都很大,看到的都是競爭、城鄉問題,階級與競爭力。但從食物看是很有趣的,很多跟我在城市吃的很不一樣,我又不是特喜歡吃小吃,所以會注意到一些農家或餐廳裡我比較沒有吃過的菜色,接著我會去問它背後好像有哪些地理條件的影響。有時候吃不到,老闆說要到明年的什麼時候才有。慢慢才知道原來食物背後有節氣、 族群的因素,好像有點文化脈絡在後面。 我忽然覺得食物對我來說很有趣,就開始往這邊挖。為了要了解更多文化脈絡和食物的關係,可能要進入人的日常生活的裡面,所以我就開始對地方上的一般日常生活有興趣!這大概就是一個轉捩點!




Q:您在清大唸研究所時主修社會學。那時對於人類學的印象是什麼呢?現在又有什麼不同於以往的體會嗎?


嚴格來說,我那時沒有真正唸過人類學,雖然同學中很多唸過,但他們可能是對原住民舞蹈或其他元素有興趣。但因為食物這件事情,我慢慢覺得「文化」很重要。那「文化很重要」這件事情,不是一定要什麼多高深的文化才是文化,而是說日常生活是有趣的。而偏偏就是人類學對於日常生活裡的事情覺得有興趣,所以我大概能體會人類學的方法與態度。態度是說,你要意識到,你會影響到他們(被研究者),會問自己是不是介入太多。但我又不是唸人類學出來的,所以對我來


說,我的目的很清楚,我想要了解他們, 跟他們一起討論出好的文化內涵轉換成為旅行的元素。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和他們溝通,建立共識,然後找到一個他們覺得友善、對他們很好的方法去進行。但我又不喜歡他們叫我老師,要我教他們。我說:「沒有沒有,是你要教我,你告訴我你平常覺得不重要但我覺得重要的事情, 我們一起商量。」比方說我們去卡那卡那富族,他們有很多消失的文化與食物,我就讓他們去找老人聊,找回他們消逝的東西,然後變成食物。我覺得這好像是一種互動,讓那個文化又被找出來!這是我在社會學裡沒有體會到的!




Q:您覺得人類學的魅力是什麼?


用李維史陀來講好了,他說食物有益於思考(Food is good to think)。對我來說食物除了好吃,好玩,背後有節氣、土地、風土,背後有文化的意涵。所以我會往下去找到移民、族群移動的一些印記。 人類學會從平凡的一個東西看到一個深層的東西。但你要怎麼看到,你一定要有身體的體驗。我從人類學裡得到最棒的是, 你的身體要去體驗那件事情,你沒有用身體去體驗,用你的感官去感受,那些東西都不夠深。食物就是要去體驗它,不光去體驗熟食,還要體驗生食,想它怎麼來的?在哪裡捕來的?或是哪裡種的?生的和熟的分別和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

Q:哪幾位人類學家或是哪幾本人類學的書讓您印象深刻呢?


《泰利的街角》,一個白人進去黑人的社區做研究。記得書中有提到,每個人進入田野之前都會懷疑、猜測、質疑、緊張。作者的老師和他說,你就進去,把腳弄溼,像個人類學家就對了,你想太多就行動不了。另外,我的老師謝國雄,他研究社會學,但他以前是去工廠當工人,體驗做工那件事情。《傷心人類學》也是, 你一定是對事情充滿了感受,人類學家一定有一顆敏感的心,才知道表象的元素背後有什麼東西是觸動你的。你不夠敏感, 就是看不出來端倪。另外一本是我的學姊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們》,她跑去了中國去看了邊緣非主流社會的愛滋問題。


人類學常關注一個小地方,但只要你看得夠深,這小地方其實是一個大世界。 人類學家會觀察非主流、邊緣、少數。對我來說,創新正來自少數與邊陲,你看得夠深可以知道他為什麼還存活著?還有, 你要關懷的本來就是被資本主義、很多被文化忽視的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悲痛到底在哪裡?你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幫助這個社會更好。




Q:您這幾年都是在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在工作,有沒有什麼特別讓您難忘的 「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s)?


很多都發生在部落。我阿美族的廚師朋友,叫做耀忠,他拿了一條這麼大(兩臂張開)的旗魚現場切沙西米,就是一條魚攤在桌上,牠的鰭被拉起來,好像還活著,眼睛瞪得大大的,跟通常看到的旗魚生魚片很不一樣。另一個是,他問我要不要看螃蟹,我說好,結果他戴著頭燈到岩石那邊去找,整個黑暗當中,就聽到浪聲和看到隱隱發光的頭燈在跑,然後30秒後回來,手上抓著兩隻螃蟹。螃蟹放在地上讓牠們爬,耀忠說他們在冬季奧運比賽。 他對食物有他的詮釋、笑話與樂趣,這就是他的生活。早餐對我而言很重要,我有一次也問他:「你早餐吃什麼?」,他說我們早餐沒有東西吃,沒有麵包。那我問你們吃什麼?他說旁邊的太平洋就是冰箱,打開就有「龍蝦稀飯」。這些差異, 讓我體會到我們之間很不一樣。




Q:您自己怎麼看「人類學」的方法或研究成果,與您正在推動的「小旅行」之間的關係?


到了幫甲仙設計「小旅行」之後才比較像一個人類學的態度。小旅行就像是一個人類學式的旅行,其實我們沒有把話都講滿,也沒有講太多文化與歷史,而是頂多帶一個文化脈絡,介紹為什麼今天會吃這個食物、會做這個農事體驗。我們話都只講一半,接下來希望旅人可以去多問, 因為在地人自然就會跟你聊。在這過程當中,待得久、看得深、然後就能看到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特別之處。所以,當地人會說我是外星人,因為他們覺得我想要的不一樣,可是我就說:「沒有,你的生活就是旅行的元素!」他們本來覺得他們的生活沒什麼好講的,但對我來說你的生活一切都是特別的。所以真的要待得久, 我覺得越日常越有趣,而不是看那些爆點。


不同的旅行有不同的態度跟訴求, 「小旅行」是我命名的,那時命名的時候也沒有多想,就是在小地方、人數很少、 少移動、就在這個地方深度地去探索, 因為人一多你很難跟地方溝通,我也不喜歡用麥克風講一堆。雖然說深度也沒有多深,但至少跟一般旅行的差異是沒有風景。我從來不介紹風景,因為風景自己來看就有了,可是一定要有人帶你到那個現場,看現地,看現物,還要有身體與吃的體驗。那如果這不是人類學,我想大概就完蛋了。


「小旅行」應該是一個有態度的旅行,第一個你一定要尊重地方,而且都是吃在地食物,你不太可能去吃其他的。而且,我覺得當中人的態度比較謙卑。比方說,我們就住在農村,那裡是沒有冷氣的,但我發現有很多旅人,他知道沒有冷氣有點熱,但他還會接受,因為這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旅行。所以,他不會說要去吹冷氣,不會要去吃大餐,但他願意去跟很多人分享、聽人家講話。如果這不是人類學,我不知道是什麼?




Q:您自稱是一位「故事人」,請問您怎麼看人類學工作與「故事」之間的關係呢?


其實每個人都是說故事的人,只是你有沒有把「說故事」當成是一個傳達的方式。有些人每天都在說故事,只是他可能不知道,以為他說的事不重要。也有人可能很會說故事,但他說的可能都很表象。 我覺得,人類學是挖掘到人深層的那一塊文化脈絡,包括他的身體行為、內心的故事,我只是再把它整理一下,變成彼此可以串連起來。旅行,就是在說一個故事。 所以,小旅行,不是我在說故事,是當事人在說故事,他們就是在地的人類學者, 只是過去沒有意識到。我們把客人帶到他面前,在他的土地上、餐桌上與農事體驗裡,他去說他的悲歡離合,說他怎麼和這地方發生關係的故事,就是這樣子。




Q:您在誠品講堂開課的題目就是「文創人類學」。可否講講在您心中人類學與文化創意之間的關係?


我談的其實是「意義」!如果你的創意對於社會與人群沒有一個深層的影響, 它是沒有意義的。創意如果是偶一為之, 它是沒有效果的。可是有意義的事情,就要回到人身上!而你怎麼應用意義到當事人身上,那一定要先從文化脈絡去找你跟當事人的關係!我覺得人類學的方法是重要的,因為它挖得比較深、比較有文化性影響的,而不是挖比較表象和比較炫的。 現在的創意很多文化層次都不夠,所以可能流行一下子就不見了,唯獨用人類學的方法與態度,創意會更有意義一點。




Q:回過頭來看,您對於正在大學裡面以人類學為主修的學生們,在未來應用人類學於職場上,有什麼建議?


如果談到與職場結合,人類學應該是眾多專業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種!但第一個挑戰是,它的方法很不性感,很紮實, 它是苦勞。可是很多事情沒有一個苦勞的紮根,就沒有很好的展現。它要時間的,


你要願意花時間、態度,紮根去做一個長期的觀察研究。但因為現在談的是職場應用,如何把你的觀察研究能力轉換成專業能力,你還要有「連結」。就像我們一般談的,「創意」是最好的連結,而且不同領域之間的連結才會有創意,所以我覺得人類學(的學生)應該要跳出來看看別的領域,看別的專業是什麼?你要去體會人家,同理人家、看脈絡在哪裡?你連結到人類學,去跟他有更多的互動。我相信, 任何工作一定是有文化、一定要有創意, 這是不可能沒有的!人類學過去只研究文化,好像沒有創意,好像只是研究一個少數的、邊緣的、但你要自己把它連結起來。所以我覺得人類學子應該要多吸收不同領域的觀念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