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民族學專業教育現況簡介:兼論兩岸民族學系的差異
邵磊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博士生
前言
政治大學可謂是臺灣唯一擁有民族學專業的院校,但在中國大陸則有多校擁有民族學
專業,甚至還有民族學院或民族大學。而這一門起源自蘇聯、發展於大陸、傳播至臺
灣的學科,如今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呈現何種面貌?作者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民族學博
士生,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近年來大陸院校民族學教育的狀況。
一、大陸民族學的專業設置
根據中國大陸的學科劃分方法,[1]民族學屬於法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見圖一)。而與其相關的社會學也並列成為法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社會學這個一級學科還包含人類學、民俗學兩個與民族學關係密切的二級學科。另還有與民族學相關的考古學及博物館學也是二 級學科,但屬於歷史學門類下的歷史學一級學科之下。
在大陸,所有的民族院校和少部分綜合大學設有民族學專業。雖然同為民族但隸屬的學院則不盡一致。如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學系下設在「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蘭州大學的民族學系則設在 「歷史文化學院」,雲南大學的民族學系設置在專門的「民族研究院」之下,而廈門大學則以「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的名義開設在人文學院之下。
可見,無論是學門分類,還是院系設置,大陸的民族學系都與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脫不了關係。民族學學科定位的尷尬窘境,與臺灣狀況也十分相似。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圖一)民族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學科劃分示意圖[2]</span></p>](https://static-assets.oen.tw/images/img-2uqTgw5WtsKTCFrZZgmw8rGKaE8.jpg)
(圖一)民族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學科劃分示意圖[2]
二、大陸民族學的課程教授
根據筆者在中央民族大學、以及訪問過其他兄弟院校的經驗來看,大陸各校民族學系的課程教授模式大同小異。下面, 就從師資、課程、方法等方面介紹一下大陸民族學的教育狀況。
(一)學生報考
高中畢業生報考民族學系者,除少部分是對該學科感興趣以外,多數是屬於不了解狀況、或分數不高所導致的無奈選擇。民族學系開設院校不多,大都又集中在民族院校或少數民族地區,所以招到學生的數量不會很多。較多的如中央民族大學,每屆會有近三十名大學生;[3]較少的如蘭州大學,每屆只有十名左右[4]。
(二)師生民族構成
民族學並非是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系所。在大陸,少數民族院校通常會有全校75%的名額保障給少數民族學生的慣例,但各系並未有類似的要求。民族學系作為一門不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而以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的專業,其少數民族學生數量可能少於漢族學生。而蘭州大學之類的綜合性院校,並無少數民族學生名額保障,故其民族學系的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不足一半,約為三分之一。反而民族學系的授課教師中,少數民族教師能佔有一定的比例。如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的二十多位教師中,一大半都是少數民族老師,涵蓋蒙、藏、維、苗等民族。
(三)課程設置
大陸大專院校採用 「學分制」不過是近十年來的事。早期的教育是如同國高中一樣的傳統教學模式, 學生的課程表由學校提前安排好,沒有選擇餘地。很多院校依然處在轉型階段,即使這些院校採用了學分制,但像民族學系這樣規模較小的院系,仍然擺脫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課程安排上依 然自主性底。在中央民族大學這樣民族學系規模較大的院校, 狀況則要好很多。
通常,學校將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則是必修、必選和選修三個部分。所謂必修,包括通識課以及專業基礎課。選修課,不限制本系所或外系所。必選課,則是傳統教學模式的陰影, 即名義上是選修課,但系所還是會讓學生必須選擇該科目,或者客觀上本系所開課程的種類和數量並沒有豐富到可以讓學生隨意挑選,最後導致選修變必修。而學分的設定上,各校雖不盡一致,但大體上大學部要在六十學分以上,碩士班要在三十學分以上。
各大學民族學系開設的課程中,通識課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第一外國語(英語),約佔總學分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專業課程有(不區分選修或必修) 民族學概論、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民族概論、世界民族概論、民族學調查方法、 人類學通論、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旅遊人類學、影視人類學、生態人類學、 人類學史、民族考古學、族群與家族、社會學概論、民俗學概論、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民族經濟學、文化經濟學等, 各大學根據各校實際情況,課程開設上會有增減。但這些科目都不侷限於民族學, 而是涵蓋了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
除課上教學以外,參觀訪問、田野調查、民族誌書寫等實踐性教學也是民族學系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部的實踐教學在四年內通常會安排到十週左右, 研究所則以指導教授的課題項目為基準。
在大陸,即使是大學部學生也要書寫畢業論文,因此大學生也有自己的論文指導教授。由於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田調能力有限,故大學生的畢業論文水準鮮有良作。
(四)畢業出路
在學校的官方介紹中, 民族學系畢業生除繼續升學以外,其就業方向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在各級黨政機關中的民族、宗教、統戰、民政、僑務、 旅遊、文物、博物館等部門以及相關的政策研究機構、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和各類公司、企業、外國在華機構及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以及工廠中的公關、策劃、管理和文秘部門。
不過實際情況是,繼續升學者較少有繼續攻讀本專業的,而就業者也極少有從事本專業的。可以說,民族學系畢業生的畢業出路大多與本專業無關,處境十分尷尬。
民族學系中,有時會有一些以「少數民族骨幹」入學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在畢業以後,則可以直接回到原籍地(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公職機關工作。
三、兩岸民族學的利弊比較
若對兩岸的民族學教學做總體比較, 不由得讓人感慨政大民族學系無論是課程開設、教授方法、田調能 力培養等方面, 都優於大陸很多。
首先是學科設置上,大陸的民族相關學科劃分過細。如中央民族大學,其學科專業以不同的少數民族為單位,設置研究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文化民俗的系別。 而學習這些專業的學生都是本民族學生。非本民族的學生雖然應該在民族學系接觸相關課程,但由於這些課程已在各少數民族自己的科系設置過了,故不再重複設置。導致民族學系的學生無法深入學習某一個具體的少數民族領域。而政大的民族學系更像是大陸的一個民族學院,針對不同的少數民族設置了不同的課程安排和教師指導,較好的整合了不同民族的知識傳授。
在課程設計上,大陸的民族學由於專業劃分過細,相關專業又隸屬於不同院系,導致單在民族學系所開設的課程不夠全面、豐富。比如,與民族學相關的民族語言、民族宗教、族群政治、統計方法等,都是大陸民族學系所不教授的。以民族語言為例,有些院校雖開設民族語言課程,但其並非民族學系的必修課或必選課,更有甚者是這些民族語言課程屬於某個民族語言學科的專業課程。如此,民族學系的學生或是不被要求學習、或是沒有條件學習民族語言。這一點與政大民族學系要求本系本所學生必須要掌握一門少數民族語言完全不同。
在授課方法上,臺灣的大學要更加活潑、開放、自主。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要分組進行報告,課後閱讀大量文獻,思維也非常發散,無需設定既有答案。在大陸,民族學專業基本還保留著傳統的授課方法,老師講,學生聽,有固定教材,鮮有課外讀物。在參考書錄中,臺灣經常會有英文、日文等外文讀物供學生參考,這在大陸民族學專業是很少見的。
在實踐方面,大陸院校距離田野地的遠近不盡一致,學生不易離開學校到外地長期做田野。不過學生一旦被老師帶領到田野地進行調查,則能很快進入指導教師深耕已久的田野地,對其進行長期、深入的調查。田調經費通常由指導教師的課題項目負擔。政大民族系早期邊政時代,以
做大陸各民族研究為主,由於政治因素, 無法到大陸實際田野,故多研究歷史文獻。不過隨著政大民族學系的轉型和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政大民族學系開始重視臺灣島內原住民族的研究工作,而研究大陸的師生,也時常飛往大陸各地進行實際田野調查,甚至還有同學會到國外進行研究。而大陸大學生出國到國外做田野的事情則並不多見。
不過大陸的民族學專業也有一些自己的地利優勢。首先在師生民族結構上,很多老師和同學自己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在學習、掌握、理解、感知民族學知識時, 有較實際和生動的認知。在發生有關少數民族的事件時,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消息,也能較準確的掌握真實狀況。
民族學作為一門源自蘇聯的學科,有著濃重的馬克思主義色彩。大陸學生自幼就成體系的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故在理解和掌握上快於臺灣學生。
大陸的民族學專業,與國家的民族政策緊密相關。雖然學生的就業差強人意,但一旦能夠步入民族學的行政或學術領域,則可以學以致用,在國家的民族政策方面獻計獻策。各民族學系或民族學院的資深老師,都會同時承擔為各級政府官員、民族幹部、宗教人士上課的任務。在臺灣,針對大陸少數民族的研究僅局限於學術領域。不過針對臺灣原住民的政策獻計則是政大民族學系所經常做的。
再有,大陸民族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回饋少數民族與自治地方。早年,民族學系的師生常常深入民族地方田野調查,創製文字、編纂教材和詞典、編寫民族誌和民族史書。而這些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 現在的民族學系師生則是關注當地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旅遊文化資源,為當地獻計獻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最後,有一個兩岸大學生共性的差別,就是台灣的教學環境普遍優於大陸, 而大陸學生的努力程度則遠超過台灣學生。大陸學生讀大學,大多背井離鄉,這練就了大陸學生自立刻苦、珍惜所得、善於人際、奮發圖強的性格。雖然先天條件有限,但大多能夠通過個人的努力不斷積極進取,為未來發展創造條件。吃苦耐勞和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對於民族學系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結語
兩岸的民族學都共同面臨的問題:民族學怎麼教?民族學教什麼?
隨著中國大陸學術氛圍的開放,如何運用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如何將民族學與子專業或關聯學科進行統籌與再整合,重新定位民族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是大陸民族學專業教學未來應該改進的方向。而台灣方面,即政治大學的民族學專業,可以在很多方面 提供大陸民族學專業改革諸多經驗。
無論是研究對象,或是研究方法,我們都不可否認民族學與人類學、社會學、 歷史學之間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但民族學還是有超脫於這些學科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尋找民族學獨特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開拓更廣闊的民族學教學田野,是兩岸民族學在教學方面可以共同攜手努力的方向。
備註:
1.中國大陸將學科分為「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和 「二級學科」三個級別。通常,學位授予以「學科門類」為單位,系所以「一級學科」為單位,細分專業以「二級學科」為單位。
2.摘選自2011年由中國大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 《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
3.中央民族大學各專業歷年招生數據可在「中央民族大學本科招生網」查詢。
4.蘭州大學各專業歷年招生數據可在「蘭州大學本科招生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