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前言

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本期「性別與人類學知識」專題中的四篇文章,摘選自去年底同名研討會中的十二篇論文,以饗讀者。其中,鄭瑋寧針對其進入台灣排灣族田野地點進行調查時,所遭遇到當地男性的讚美與追求說起,反省情感與互動。羅素玫從發現阿美族年齡組織中的婦女組談起,高雅寧從壯族魔婆談起,吳天泰從性別教育談起,共同探討人類學家的性別與學術知識生產的再現過程之間存在的關聯。



性別在人類學研究的四大分支(宗教、經濟、政治、親屬)當中,已經引起廣泛的注意並得到豐富成果,足以反省原來以男性為主的人類學知識的生產。1991年Micaeladi Leonado主編的Gender at the Crossroads of Knowledge: Feminist Anthropology in the Postmodern Era更進一步將反省帶到從事研究的人類學家本身。面對台灣越來越多的女人類學家,性別與知識生產更需要被重視。女人類學家如何進行人類學研究?其所選擇之研究議題與田調對象是否異於男人類學家?性別在研究方法與田野調查現場是否引起不同的調查結果?本次會議希望藉由台灣站在田野現場的有女性經驗的人類學家提出親身的反省,經由會議共同討論,促使人類學界注意,也有助於「性別人類學」教材之編撰。因此,特於2011年11月18-19日舉辦性別與人類學知識(gender and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研討會。原先邀請的學者,最後因為會議日期與美國人類學會撞期,以致於國內外多位受邀學者無法出席。但是仍然有十二篇論文發表,顯見台灣人類學界性別議題仍然受到廣泛注意。


此次會議圍繞在五個主題:


1. 人類學家的性別與田野調查方法論(包括調查技巧,使用詞彙,調查對象,調查議題,調查地點的決定與其背後之考量)。


2. 人類學家的性別與人類學理論的建構(包括對傳統理論的反省與創新,如何加入女性觀點)。


3. 人類學家的性別與研究生涯(包括研究心路歷程,專業訓練過程,人生規劃考量)。


4. 人類學家的性別與學術生涯(包括學術論文的撰述過程,知識再現過程,論文發表與出版過程中之性別考量)。


5. 人類學家的性別與其在田野的日常生活經驗分享。


本次會議並非重複人類學在1980年代流行的性別議題,而是要求撰稿人提出其親身反省與切身問題,注重台灣學術界的性別差異,與台灣社會環境的性別不平等,實際凸顯每位學者在進行人類學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或障礙,一方面提點學生,一方面也促進同行之間的改善。


<p class="ql-align-center">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2011年11月18-19日,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提供)</p>

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2011年11月18-19日,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