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類學生涯與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
吳天泰|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R‧かな提供。
壹、前言
本文以作者本身在高等教育從事教職的遭遇(1990-)當作反省與批判之材料,描繪出女性在追求平等的歷程,所需跨越的障礙與可以前進的方向。接著以個人行動的經驗,深入討論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發生的個案。透過作者的反身思考,紀錄人類學者如何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上,可能發揮的貢獻。並以實例的討論,分析目前性別平等教育所面臨的處境。因此,一方面是一種反思紀錄瞭解自己增能賦權的歷程;另一方面則提供建言,企圖應用人類學者對性別與文化之理解, 協助推動性別平等教育。進而能整合資源,逐步改善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弱勢與少數的處境。
貳、高等教育的性別文化氛圍
作者在高等教育的處遇,有些是個人因素所致,如有男性化的名字正好可以比照發現本人是女性的驚訝,不能列入一般女性教授的情況來考量。然而女性名額要1/3甚至1/2以上,卻是少數女性正教授共同的遭遇。會議多了許多,委員身份多了許多,會議中的發言讓聲音也被聽見,然而這些並不保證意見會被採納、權力會有所增加。By-Pass院長的說法,突顯出女性容易被當作花瓶或被邊緣化之窘境。至於女性為難女性,更凸顯一些女性樂於接受男性領導,卻對女性的領導有很深的成見。要會喝酒才能當成功的原民院院長,更是對原住民與女性的雙重「偏見」。這些遭遇有的可以靠個人勇敢地突破「玻璃天花板」的障礙。有的現象卻一時無法修正,尤其是長久以來埋在大家心中對男女角色與地位的刻板印象。除了接受現實之外,還是有努力改進的可能。
參、性別平等相關會議之議題
作者參加各種性平教育委員會是行動的開始,企圖透過法令的落實,實踐性平教育。真實的狀況是,外加的任務,讓參與者無法全心投入。性別研究博士班的籌組受挫,無法提高研究的層次,也錯失了 在亞洲華人區領導地位之可能。只能靠碩士班、研究中心,勉強維持該有的水準。性別多元教育的社會反彈顯示本土研究之不足,需加強與各界溝通的管道。儘管立刻舉辦公聽會,也只是針對單一主題而無法應付未來社會變遷的發展。性別主流化顯示政府的決心,也在政策中納入性別觀點。原住民高等教育師生性別分析,代表能注意不同族群文化對性別之影響,且提供比較之資料,可以當作下一階段質性研究的起點。在性別統計中處處可見女性在升學、入學資格無性別限制之前提下,專業的選擇不夠多元、女性主管不足之情形以及研究表現整體而言不如男性之境遇。盼望教育部與國科會均能有所作為,具體改進男女在高教表現上失衡之狀態。性別友善之校長遴選提問原則,展示出具體行動之依歸,可惜候選人仍以男性為主。以上顯示出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上,政府與性平委員所做的各種努力,有的成功,有的尚須改進。
肆、性別平等教育訪視工作
關於訪視工作是跳開會議場所,讓作者能直接與教育人員及學生的接觸與溝通。縣市的性平訪視經驗,提出形式化與表格化之疑慮,雖法令的宣導有強制的效果,但是執行者若未能心悅誠服相信性別是平等的,實施起來行禮如儀,卻缺乏主動與積極的態度。
大專的訪視分四個面向:行政組織與運作、學習環境資源與教學、校園性別事件與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與處理、校園文化環境與社區發展。由學校先填自評表後 ,訪視委員根據訪視結果提供建議。訪視流程為簡報、查閱資料、教職員工生晤談與綜合座談,共約三小時的緊密行程。訪視提供了作者實地參訪的經驗,透過書面、座談,能對訪視學校的性平實施狀況有一定的瞭解,進一步提供改善之道,在教育部與學校之間扮演橋樑的角色。
大專校院之訪視,則由校方之準備工作可以看出各校不同的重視程度。當然各校資源不同,表現好的學校可以正向發展,不斷有新的作法。表現不好的學校,則停留在虛應故事與等待協助之情況。透過訪視提出改進建議,在校務評鑑中直接納入性平教育,相信將更有強制力量。
過去一直覺得進行訪視,有「授民」之嫌,因為雙方都有一大堆紙上作業要做,座談與訪談也不見得能聽到真話。直到有一次訪視,有位女教師跟作者道謝說學校因為我們要來,因此改善了集乳室之設施並對懷孕職員較為友善,自己才開始欣然接受訪視委員的工作。因為透過正式的訪視過程,檢視並要求學校加強性別平等教育,也是一種賦權的工作,可以具體建議要求改善校園的性別平等氛圍。
伍、結論
作者多年來一方面對政策與方案提出建議與諮詢,又需要親自從事訪視工作,應邀演講、審查相關著作與推廣、研究案等,專業服務項目多元。企盼能回歸人類學學者的角色,根據對性別與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專業地提供政策、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有性別敏感度 的諮詢。其他性平教育相關工作,能有穩定的資源與更多專業人員的參與。
性別平等教育工作有賴從制度改變,由外加到常設將更能發揮功能,有專人、專責、專款當可以有計畫的推動;然而「徒法不足以白行」,若社會大眾不能理解與接受,容易流於形式難產生實質之效果。因此在推動性平教育時,需加強與各界的溝通、廣納各方意見,避免只有由上而下的方式,或者過度信賴現有的諮詢對象。正如性別人類學所強調的需由健全整體文化對性別的認識著手,一步一步朝不同面向來修正,方能避免頭痛醫頭之弊,讓性別平等能透過教育真正落實於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