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真實」顏色
《黑色收成》與全球資本衝擊之下的在地文化發展
林文玲|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林文玲提供,擷取自紀錄片Black Harvest(1992)
《黑色收成》BlackHarvest(1992)是澳洲導演Robin Anderson與Bob Connolly新幾內亞高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面兩部影片分別為First Contact(1983)以及Joe Leahy's Neighbors(1989)這三部紀錄片的故事地點發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西部高地。三部影片共同主題來自於1933年第一次進到這一區域的澳洲白人探險隊Leahy三兄弟。
在1983年的紀錄片First Contact中,我們目睹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未開發的西部高地的Leahy兄弟和他們探險 旅程的故事。他們為了尋找黃金深入山谷,發現一百萬個居住在山谷的當地人。Leahy兄弟是居住於此的原住民第一次遇見的白種人。在Joe Leahy's Neighbors影片我們跟隨這三兄弟走過的腳步、留下的痕跡而來到當代的故事場景:三兄弟之一的Michael Leahy與當地女子生下了混血的兒子Joe Leahy成為紀錄片的主角。第二部曲就是描述在當地由部落族人扶養長大的Joe,已經成為一位經營高原咖啡園的成功商人。影片講述沒有土地的混血兒Joe向部落族人承租土地並開始與Ganiga部落合資咖啡生產,維持一種微妙的業務關係。
1989年底Robin Anderson與Bob Connolly回到巴布亞新幾內亞西部高地記錄咖啡種植的進度,這次的拍攝成為後來《黑色收成》這一部影片。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看到Joe Leahy因為合作咖啡種植所許諾的回饋,以及對外交涉與向銀行貸款等等角色,在一位部落頭人過世之後被推舉為「大人物」。這時與Ganiga族的創業也終於來到收割成果的最後階段。但是,就在即將採收的時候,全球咖啡工會大幅降低咖啡的價格,這使得能夠支付給前來種植園工作的族人的工資被大幅削減,引起族人的大大反彈。經過一番協商族人勉強開始進行採收。不過,隔天清晨,大部分族人沒有出現在需要大量工作人力的咖啡園,反而去到邊界一帶加入部落之間的戰鬥。
部落間的戰鬥持續進行,沒有足夠人力採收成熟紅透的咖啡豆。無奈之下,Joe用部落傳統的哀悼儀式,以顯示種植園即將死亡。這個舉動原本希望族人能夠「看清事實」趕快回來進行採收,不然咖啡豆都要變黑濫掉了。沒想到事與願違,族人非常不滿Joe濫用部落習俗,結果造成雙方的嫌隙更加擴大。在與族人來回往返的辯論、協調與溝通的過程中,Joe希望他的族人能放下武器回到種植園工作,但他的族人卻認為戰一事的意義大過於咖啡收成,同時對Joe的態度、立場益發地不信任。



林文玲提供,擷取自紀錄片Black Harvest(1992)
影片突顯Joe作為混血兒的處境,一方面他是一個具有與西方世界溝通能力的人,似乎能夠帶領部落的經濟發展。但也因為Joe的「白人血統」與「中間人」狀態,讓他遭受莫大的質疑。部落中對於「傳統」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情節,在片中有很好的呈現。不斷的部落戰爭加上咖啡種植園幾乎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Joe與和他住在Moresby港的家人討論移民澳洲的可能性。Joe唯一還活著的叔叔Daniel Leahy住在部落裡,為Joe簽署了移民文件,讓Joe與他的家人可以開始申請移民澳洲。此時,傳來部落族人因戰鬥而死亡或身受重傷,原本希望帶來財富的咖啡園終至陷落。
《黑色收成》以新幾內亞高地的大人物、混血後代以及外來種植物(咖啡)作為串接,將殖民主義、西方資本主義以及傳統部落文化接觸後所產生的衝擊、衍生的後果,以及交織的複雜面向,進行了深度的民族誌影像之紀錄。《黑色收成》是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1 TIEFF)的參展影片,也是一部能夠將前述複雜議題厚實而有層次傳達出來的人類學教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