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編輯室報告與年會宣傳

編輯室報告

七月底當全球媒體瘋狂倒數倫敦奧運開幕時,在印度出現一場另頻奧運的舉行,由1984年Bhopal氰化物洩漏事件的受害家屬,推著事件後十來年間陸續出生的新生畸形兒童站出來,抗議陶氏化學公司不願意概括承擔2001年歸其所屬的聯合碳化物公司當年造成萬多人喪生、數十萬人慢性病而仍未終結的訴訟懸案與賠償責任,並向英國首相和奧會主席要求取消陶氏化學公司所簽十年奧運贊助商合約。表面上號稱為綠色奧運的倫敦表演秀,隱藏著體育與環境的各種矛盾關係,其所帶出與底層社會錯綜複雜的爭議,正好點出本期《人類學視界》以環境與體育兩個專題作為人類學反思與文化批判的編輯目的:第一個專題扣在環境、食物與農業等議題,包括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捍衛與生態保育和觀光旅遊開發的衝突問題、糧食主權與食物安全所涉及的文化保存與多樣性的主張、素食與肉食攝用與否的理由、臺灣援助邦交島國圍藝與畜牧養殖技術為其帶去利益或危機的思考、年輕學子近年來參與農業陣線運動的社會介入行動的反思、社區支持型農業運動引入台灣社會發展的觀察;第二個專題則是針對運動、體育與族群的問題進行討論,包括球賽與國族主義、體育與原住民、人類學研究生的棒球田調經驗故事等。此外,本期還有人類學者自我身份認同的研究扎記分享,以及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第六屆年會的開會通知與議程公告。


2012年會宣傳

會議主題:「區域研究@臺灣人類學」

時間:10月6-7日

主辦單位: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區域研究」長期以來為人類學視為一項重要的次領域,無論個人專長、課程規劃,地區性學會或圖書分類上,區域研究一直是一個重要的項目,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亞洲、東南亞、東亞,中國、日本研究,而至「珠江三角洲」、「中國西南」、「東臺灣」等,皆是學界常論及的區域與專長分類。學界尋求區域現象與特色的努力亦方興未艾,「東臺灣研究」、「高雄學」、「藏彝走廊」等區域研究的推動,或近年東亞五個區域一一臺灣、中國、香港、日本與韓國一一積極籌組「東亞人類學會」(East Asi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都標示著區域反映著文化、社會、經濟或政治等現象的假設,與研究議題(乃至理論關懷)密切相關的主張,仍受到許多學者支持。但這些多以略為模糊之文化共同性,或較明確之地域、國界為劃界標準的區域劃分,原本即因不同理論概念的影響而出現不同的主張,例如William G. Skinner從市場系統與人文地理出義,將中國社會分為7大區域,即與費孝通以「文化帶」為標準的劃分出現極大的差異。而移民、全球化等現象的加遽,使得跨界或地緣關係的轉變成為常態,導致劃界與理論的複雜性,更令許多學者提議重新檢討區域研究的概念。因而本次年會邀請各位會員從「重新思考區域研究」的觀點,籌組panels及撰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