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計畫」跟不上「變化」?

台灣海外援助體系與諾魯食物系統的相遇

賴冠全|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010年三月馬英九總統出訪台灣在太平洋的六邦交國[1],外交部為解決友邦國農業生產不足之苦,特地提出「360計畫」專案,期望各地技術團於「3年內開發生產至少6項農畜產品,使該產品達到0進口的自給自足目標」(外交部網站2011)。諾魯便是360計畫的主要目標之一,不少研究報告和統計資料指出,諾魯因為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業系統被進口食品大量取代,再加上人口成長和都市化程度增加,食物自給率嚴重不足,對地處偏遠、運補不易的諾魯相當不利;此外,長期食用高熱量、高鹽度的進口加工食品,也使諾魯人面臨肥胖、糖尿病比例過高的健康問題。


360計畫是為了回應太平洋地區的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問題,雖然糧食安全是因全球化力量而引起的議題,然而實際上是由外來的食物和夾帶的文化訊息,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下,與每個地方的人群文化和地理環境互相反應而生成的獨特情況。我們必須用再地方化的觀點加以檢視,不能單純地認為它是個一般性的問題,或甚至想以放諸四海的標準化作為來「解決」它。派駐在諾魯和其他太平洋友邦國的技術團員,努力輔導當地人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建立育苗場、組織產銷班、興辦假日市集…希望運用技術在這些島嶼複製出台灣的農業經驗;筆者在去年造訪諾魯期間,卻發現技術團不但沒有複製出台灣農業,反而是不斷引起矛盾衝突,和一些意料之外的反饋。


諾魯位於密克羅尼西亞東南端,面積僅21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島,自有一套語言和文化。氣候四季皆夏,一年當中有乾季和溼季,但有時會出現整年或數年無降雨的情況。由於沒有河流或湖泊,唯一的飲水源需仰賴雨水,諾魯人一直以來都需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乾旱。早期諾魯並沒有在其他太平洋地區隨意可見的薯、芋等澱粉作物,也沒有雞、豬等家畜,最主要的飲食來源是椰子、林投(pandanus)和豐富的魚類資源,傳統的諾魯並沒有密集式農業,島上的植物大多自行生長,隨著氣候變化,在乾旱時逐漸萎縮凋零,到了降雨時分又再度茂盛茁壯,形成諾魯特殊的環境條件。十九世紀起歐洲人開始在諾魯挖掘磷酸礦,隨著採礦事業擴張,米、罐頭等進口食品也開始進到諾魯。1968年諾魯獨立後,採礦事業正式收歸於政府之手,盈利統一編入預算,再透過公家薪水或土地租金分送到個人手中。磷礦的高收益使諾魯變得相當富裕,家家戶戶都有租金或公務員薪水以應付基本開銷,漸漸地商店越開越多,進口食品也成了諾魯人日常飲食的最大宗。


在這樣一個過去從來沒有農業、且隨時面臨乾旱窘境之地,技術團卻引入高耗水、高耗能的密集式農業和家畜養殖,萵苣、西瓜等新品種在諾魯的環境下,大多適應不良,尤其在乾旱時節更難以存活;即使它們成功適應了當地環境,在技術團追求的精緻農業標準下卻仍不及格:不施肥灑藥的蔬果結不出肥美碩大的果實,不關起來餵飼料的動物肉不夠多。即使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成本,這些農牧生產仍不見得能成功。經過技術團多年推廣,只有很少數諾魯人願意費心照料這些脆弱的蔬果,且規模根本不足以供應所需。諷刺的是,島上既有的動植物和自十九世紀以來陸續引進的麵包果、刺番荔枝、芒果、香蕉、豬、雞等新品種,卻不需任何人為照料便適應良好,即使諾魯人放任其自行生長,也可以看到多種果樹在野外恣意叢生,和隨處遊蕩、繁衍的野豬野雞,與菜園中苟延殘喘的作物形成強烈對比。


新的食物融入進諾魯人生活的不同位置,伴隨食物而來的行動、技術及資訊等等,則被賦予嶄新意義,並以獨特的方式被挪用和操作。今日,進口的白米是諾魯人的每日主食,佐以冷凍肉品或罐頭,及鹽、糖、醬油等調味料。豬成了價值很高的動物,諾魯人樂於投資在豬隻上,並在慶典中將豬肉分送給親朋好友,化為社會人際資本。當有多餘的錢時,諾魯人學著和技術團一樣用飼料餵豬,平時則餵牠們廚餘、根葉,有時會向技術團尋求醫療諮詢,但也會自己調配草藥,甚至諾魯人經常將豬隻野放幾天,讓牠們在當地環境中餵飽、醫好自己;融合地方知識與技術團技術,含有兩方性質的獨特飼養法。引進的熱帶水果則偶爾被當作茶餘飯後的零食點心,麵包果甚至常出現在慶典。但諾魯人卻不把雞看成食物,而視它們為寵物一般,任意野放在家屋周遭。諾魯人覺得技術團的蛋雞養在籠子裡變的軟弱、容易生病,甚至會試著讓牠們和野雞交配,希望能生出強壯、健康的蛋雞。至於技術團帶來的蔬果,少數願意費心照料的諾魯人卻把它當成一項閒暇的休閒嗜好,與其說是農作物,倒不如說是美化造景、陶治生活的盆栽;正如某位報導人對我說的:「別叫我農夫,你看看這像是個農田嗎?這只是我退休後的一個小癖好」,或許稱他們園丁更適切。


技術團必須了解糧食問題是個複雜的現象,被論述為「不安全」的諾魯食物系統,是各種外來影響力經過一百多年來與諾魯本身的文化、環境生命力摩擦碰撞,而逐漸形成的一種人類活動與食物的獨特安排組合,不該用簡化的思考和標準化的程序面對它。此外,技術團也應儘快甩開「去改進他人生活」的發展主義思維,事實上社會並不會按照360計畫去改變,新的觀念和技術,同樣是在對當地人具有意義的在地情境中被挪用。唯有如此,技術團才有可能與諾魯人展開有效對話,也才能真正「參與」諾魯的食物問題。


<p class="ql-align-center">諾魯島民正在整理剛採收的蔬菜,賴冠全提供。</p>

諾魯島民正在整理剛採收的蔬菜,賴冠全提供。

註解:


1. 台灣在太平洋的六邦交國為諾魯、吉里巴斯、帛琉、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及吐瓦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