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球
許瀞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012年7月,在旅居Baltimore的台灣人邀請下進場看台灣投手陳偉殷出賽。一群人入境隨俗穿上Baltimore Orioles代表色、提前入場購買球隊商品(球場裡有一整條「街」可以逛)、賽前跟其他觀眾一樣在聽到美國國歌時起立。開賽後,幾個亞洲面孔的觀眾匆匆入席坐在我們後排,掏出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大旗揮舞。第六局,陳偉殷退場,這群人也帶著國旗消失。幾天後,Orioles舉辦陳偉殷之夜,製作中文球衣贈送觀眾;而台灣官方則在六月時利用Orioles比賽宣傳台灣觀光…。
從人類學的角度,在這場台灣球迷與美國棒球的交會裡,可以看到多少研究「題目」的展現?商品化與消費空間的生產、國族想像、地方意識的塑造、運動員與國家和跨國資本主義間的關係、甚至「中華民國」與「台灣」的複雜共生。運動場提供了由小觀大的機會,得以具體觀察這些看似龐大的機制以及地方到全球的多重力量如何運作。近年關於運動的研究也將運動場放入全球資本主義、國家/族等的框架看待,探討國家如何規訓運動員身體(Brownell 1995)、職業運動全球化對地方社會產生的影響(Klein 1993)、運動與認同及疆界的劃分(Armstrong and Giulianotti 1997)、國際比賽與國族想像(Stroeken 2002,Viatori 2008)、球場與都市行銷和地方意識的建構(Benson 2005,Borer 2008)。
現代運動的成型與現代國家的生成密不可分,國家透過對身體的教育來規訓現代公民、定義族群關係,以「國」為單位的賽場則一再強調肯定國家做為一種體制的正當性。另一方面,無論是強調某項運動可以代表「全民」、將運動員塑造為國民英雄、或是賽場上唱國歌揮國旗,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Michael Billig(1995)所謂的「凡常國族主義」(banal nationalism)。國際賽事所引發的民族情緒,更一再強化共同體的想像。體育教育、休閒活動的引導、培養「為國爭光」的運動員以及透過運動競技凝聚民心,也因此在國家/國族的建構中有其重要性。
回到棒球場上,當棒球遇到台灣,「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只是一個口號。棒球之為「國球」,不在於台灣有大量人口打棒球、看棒球,而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共同想像「台灣全民」與「國家光榮」媒介,也在於國家的力量從少棒到職棒無所不在,層層介入這個運動的發展以及棒球員的生產過程。
台灣的體育教育一直以來在國家主導、投入資源以生產運動員「為國爭光」的框架下發展,棒球尤是。從國小時期,運動員就被隔離於一般學生之外,為比賽大量訓練。林文蘭(2010)將棒球場比喻為「紅土工廠」,少年球員日日操練,讓自己的身體成為輸送帶上的商品。這條由國家政策推動打造的輸送帶,卻往往無法保證運動員最後能把體育換算成升學、教育換算成工作。黃郁芳(2012)研究高中棒球的碩士論文裡便觀察到,球員進入大學後,缺乏足夠的文化和社會資本來應付球場外的生活,甚至無法適應和高中不同的訓練,再加上能夠成為職業球員的人有限,以至於多數球員球場、教室、職場三頭落空。
在強調個人競爭之市場邏輯的現在,台灣政府對於自己生產的球員無法給予保障,人民也不願意運動員享有「特權」。然而,為了榮譽與獎牌,運動員依然被視為國家社會共同的財產,在教育與兵役等規範下為國所用。本國職棒成為提供國家勞力的製造廠,與政策共生以防堵國外職棒競爭。但職業運動的全球化,代表美、日等國職棒不只想要海外消費市場,也想要打開國界、獲取好用的勞力(Klein 2006)。當球員因為職業賽事的國際化,開始爭脫台灣的選訓、職棒等體制,把為國爭光的身體拿來追求更高的市場價值時,國家與全球資本的緊張關係清楚的作用在他們身上。
再把焦點拉回到Orioles的球場。理論上應該是城市與城市的比賽裡,兩支「地方」球隊都是由多國球員組成,而台灣球迷則在非國際賽的場合裡突兀的揮起國旗。對台灣球迷而言,長期以來,棒球與國際賽畫上等號、與國族光榮綑綁在一起,透過棒球運動來表達台灣驕傲,再自然也不過。在國族光榮的解讀下,大聯盟職業運動成了另類的台灣國際賽。有趣的是,在場上投球的,是一個透過生產為國爭光機器的教育體制生產出來的台灣棒球員,取道日本職棒、最後落腳美國大聯盟。這個犧牲無數少年球員的體制、以及職業運動全球化與國家政府間的折衝拉扯,在大聯盟的「台 灣之光」身上似乎暫時獲得調解。
一如其它場域,運動場內外也可以看到國家、市場、個人之間的拉扯,只是有時多了些明星光彩、混上些國族情感與地方驕傲。無論從看台上、運動員的養成過程、或是職業運動市場的運作,拆解「國/球」後,「台灣之光」的虛榮之外,還有許多真實的議題與矛盾值得一看。

前往金鶯隊主場途中,許瀞文提供。
參考書目
林文蘭
2010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黃郁芳
2012 做個好球員:台灣高中棒球培訓的觀察。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rmstrong, Gary and Richard Giulianotti eds.
1997 Entering the Field: New Perspectives on World Football. Oxford: Berg.
Benson, Peter
2005 Rooting Culture: Nostalgia, Urban Revitalization, and the Ambivalence of Community at the Ballpark. City & Society 17(1): 93-125.
Billig, Michael
1995 Banal Nationalism. London: Sage.
Borer, Michael
2008 Faithful to Fenway: Believing in Boston, Baseball, and America's Most Beloved Ballpark.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Brownell, Susan
1995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Klein, Alan
1993 Sugarball: The American Game, The Dominican Drea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2006 Growing the Game: The Globalization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Stroecken, Koen
2002 Why "the World" Loves Watching Football (And "the Americans" Don't). Anthropology Today 18(3): 9-13.
Viatori, Maximilian
2008 Soccer Nationalism: Ecuador and the World Cup. City & Society 20(2): 27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