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視野的考古學研究:二十一世紀考古學研究的取徑
李匡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西方考古學學史的發展上,特別是北美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裡,發生了震撼性的重大轉變。最令人矚目的,即是Willey和Phillips在他們出版的《美洲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書裏,轉述了Maitland的名言:「美洲考古學是人類學,否則什麼都不是(Willey and Phillips 1958: 2)」;其次,則是Binford(1962)發表了「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的大作;從此之後,考古學研究的目標和意義,不再侷限于傳統考古學強調以建立考古文化層序和古代器物的組合排列為重心。為了有別於當時的理論架構和方法運作,甚而冠上「新考古學」的字眼,試圖獨樹一格。轉瞬間,當時的推陳出新,如今也星移物換;當時所謂的「新曲」也已變成「舊調」。
迄今為止,超過半世紀間考古學研究的發展變化,從60年代之後,直到20世紀末葉,隨著各種不同資料的累積和考古問題視角的擴張,以及研究手段和分析技術的搭配,有關理論思維的形塑,如百家爭鳴,成果斐然;以理論研究面向的不同,分別包括如:行為考古學(behavioral archaeology)(Schiffer 1976)、社會考古學(social archaeology)(Redman et al 1978)、認知考古學(cognitive archaeology)(Flannery and Marcus 1993: 260; Renfrew 1994)、新馬克思主義考古學(neo-Marxism archaeology)(Spriggs 1984; Meguire 1992)、演化考古學(evolutionary archaeology; neo-Darwinian archaeology)(Dunnell 1980; O’Brien 1996)、中程理論(middle range theory)(Binford 1977:introduction, 1978: 45, 486)、後過程考古學(post-processal archaeology)(Hodder 1985)、和性別考古學(feminist archaeology; gender archaeology)(Gero and Conkey 1991; Gilchrist 1999)等等。雖然如此,無論考古學研究理論和方法如何不斷地翻新,但對於考古資料的搜集、處理和分析,不難觀察到考古學研究的本質,仍回歸到理解古代人類文化問題的「原始性」和掌握考古資料的「全面性」。坦白的說,這些理論的內容始終秉持著的,離不開以人類學做為說明和解釋考古材料的基礎。問題的關鍵是,作為21世紀的考古學應該在現代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問得更明確的,考古學研究究竟能在21世紀裡提供哪些貢獻?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21世紀考古學的研究發展,有必要以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正面的影響作用,這才不失以古為鑒,以古為師的意義。考古學家經常被問及的問題:考古學的研究和學習到底是什麼?最好的注解,考古應該就是古代「生活」的體驗;由於所有的環境一直在變,遺址本身也因自然或人為因素使然發生變化;於是乎研究一個考古遺址或問題是一個機緣,幫助我們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進而反思現代社會的生活,或許可以因此找到合理和合適的一種生活方式或社會延續的規劃。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在21世紀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上,考古學研究有機會能夠扮演積極與正面的角色。換個角度來看,考古遺址裡擁有相當豐富和新鮮的訊息,來協助我們認識和了解目前面臨的環境危機。這不啻是考古學研究令現代社會感到振奮的另一面向。可想而知,成千上萬個考古遺址裡的物質遺留、現象堆積,反映著每個社群曾在不同的時間深度裡利用周邊環境資源,維持著人類生物生命的發展;一段時間之後,這些遺址因為出現生態破壞,環境資源短缺,造成他們無法繼續生存的下場,以至於該地點變成遺址。考古學家從遺存中所獲得的各種材料,正是可以利用來復原古代氣候,環境特徵、食物資源、人口數量估算和遺址佔據的時間。
1993年,Redman的一本小書裏,利用世界各地的考古材料來形塑不同環境背景下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其中除了探討人類對環境的心態之外,並討論這些心態可能造成的影響。書中同時匯整了基本的生態學和考古學的概念,讓這些概念幫助引導我們理解和分析材料。書的最末部分更以前瞻性的視野提供讀者從考古材料得到的教訓來發展自己對當代環境面臨問題的看法。2005年,Redman又和其他三位學者共同編篡了另一本論文集,《全球變遷的考古學:人類對環境的衝擊》(Redman, James, Fish and Rogers 2005)。這本論文集主要希望理解人類如何改變他們自己所居住的環境;許多表面上看起來相當合理的策略選擇,但結果卻相反的造成生存的威脅。論文集裏的許多作者都一致認為,考古學研究正面臨新的挑戰,似乎都與目前社會遭遇的問題有關;如Steven James的〈論史前北美西南地區的狩獵、漁撈和資源蕭條〉;Sander van der Leeuw和其他三位的〈環境退化的考古學研究:法國東南部地區的案例〉和Naomi Miller的〈近東地區長期植物相變遷〉。感覺上,瞭解人類與環境互動的多樣性,無論是可持續發展或毀壞的局勢,有可能變成考古學最尖端的研究領域。這也是這些作者們研究的目的之一,學習在什麼時候和什麼情況下,一個曾經能持續運作的社會自然體系卻變成岌岌可危,甚至瓦解的下場。
20世紀60年代北美考古學研究發展的特點之一,即是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強調;認為人類一切文化行為的表現,主要就是適應環境所產生的結果,即使從80年代之後,五花八門的理論層出不窮;但不計其數的研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關注絲毫未減。比較不同的是,近年來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世界各地史前人類適應環境過程中,造成什麼程度的破壞。大多數人的觀念,總認為環境每況愈下,不過是最近才發生的事,但世界各地的考古材料卻明確地發現環境徹底改變,資源急劇消蝕的問題老早便就存在。許多新近完成的研究結果,竟然看到數千年前便就發生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情形。21世紀的最大差別可能就只在於 工藝技術改變、人口數量增多和影響範圍擴大,速度也跟著加快。
隨著科學技術蒸蒸日上,考古學研究也愈來愈能夠涉及包括複雜變異因素和龐大資料群的課題。尤其從上一世紀70年代之後,考古學在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的刺激下,開拓了更廣闊、更深入的研究領域。這種轉變除了拜科技發展之賜外,無可否認的是,考古學家在研究途徑與態度的跟進奠定了「科學」(science)考古學的厚實根基。最貼切的答案就是提供人們去思考目前現代社會面臨資源短缺問題,以及資源永續使用策略規劃的參考。錯誤決策的下場就如同一處遺址的命運一樣,走入歷史;「考古」就像歷史一樣,確實可以作為現代社會的殷鑒。
範例標題
參考書目:
Binford, Lewis R.
1962 Archaeology as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28: 217-25.
1977 For Theory Building in Archae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behavior and site structure: learning from an Eskimo hunting Stand. American Antiquity 43: 330-61.
Dunnell, R.C.
1980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archaeology. In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M .B. Schiffer, ed. Pp.35-9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lannery, K.V. and Marcus, E. J.
1993 Cognitive archaeology.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3: 260-270. Gero, J. and Conkey, M.(eds.)
1991 Engendering Archaeology: Women and Prehist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Gilchrist, R.L.
1999 Gender and Archaeology: Contesting the Past. London: Routledge.
Hodder, Ian
1985 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 In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8. M. B. Schiffer, ed. Pp.1-2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ohnson, Matthew
1999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Meguire, R. A.
1992 Marxist Archae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O'Brien Michael J.
1996 Evolutionary Archae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Redman, Charles L.
1999 Human Impact on Ancient Environments.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Redman, Charles L., Mary Jane Berman, Edward V. Curtin, William T. Langhorne Jr., Nina M. Versaggi, and Wanser Jeffery C. (eds)
1978 Social Archaeology: Beyond Subsistence and Dat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edman, C. James, S, Fish, Paul and Rogers, Daniel (eds.)
2005 The Archaeology of Global Change: The Impact of Humans on Their Environment. Washington: Smithsonian Books.
Renfrew, Colin
1994 Towards a Cognitive Archaeology. In The Ancient Mind, Elements of Cognitive Archaeology. C.Renfrew and E.B. W. Zubrow, eds. Pp.3-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iffer, Michael B.
1976 Behavior Archae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priggs, Matthew (ed).
1984 Marxist Perspective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ey, Golden R. and Phillips, P.
1958 Method and Theory in American Archae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