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縱橫水下考古的蛙兵

黃漢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水下考古計畫研究助理、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


台灣位處亞洲大陸外緣,在冰河時期之前曾數次與大陸相連,最後一次分離時間約在更新世晚期的一萬一千年前;此後,台灣海峽便成為東北亞航向亞、歐、非洲的航路要衝。近年來,台灣正推動一項新的研究領域─「水下考古」。考古學家指出,台灣海峽可能涵蓋的水下文化資產包含了三個部分,一、是台灣海峽尚未形成時期的舊石器時代的動植物遺留,二、為冰河時期結束後被覆沒的人類活動遺留、遺跡,三、為海水面上升後人類因航行覆沒或是戰爭等因素沉沒的沉船等。可見在這處水域範圍內擁有大量的水下文化資產,以考古學家的眼光而言確實是座水下考古的天堂,這些封存於水中的歷史寶囊,有待我們揭開其神秘面紗。


 一般大眾的眼光中,總認為水下考古是撈寶活動,然而水下考古所著重的並不是閃閃寶光的船貨,舉凡水下的沉船、遺跡、遺物都視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資產,為使其受保護及研究而進行水下調查與發掘。自古以來人類就富有探索海底世界念頭,例如有文字記錄的兩千多年前,人類曾試著使用各種方法進入水中去探索神祕的水底世界,《史記》記載秦始皇出巡至彭城,耳聞「泗水」沉有一古鼎,即動用千人尋覓此鼎;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提到不少關於潛水的事蹟。至20世紀中葉,法國海軍軍官發明了水肺空氣潛水(SCUBA),人類探索水中世界的希望露出曙光,同時亦興起了歐洲水下考古的熱潮。如現今地中海海底的羅馬古城與眾多的古代沉船帶領著人們進入另一段未知的歷史時空。


台灣海峽擁有非常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有鑑於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民國95年起,委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博士負責主持台灣水下考古領航計畫,擔任台灣水下考古隊的領航羅盤。台灣的水下考古工作推展迄今已步入第6個年頭,逐漸累積成果,個人有幸能在參與計畫的過程中。數年來,我們的船跡航遍澎湖海域、台灣西南海域以及東沙環礁海域,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工作夥伴患難與共,終年生活在四度空間(陸地、海上、水下、空中)的異常氣壓中,局外人所看到的只是水下考古成果豐碩的表面風采。


海水無情,水下狀況瞬息萬變,熱愛海洋以及懷有崇高的工作熱誠,是支持我們這支水下考古艦艇愈戰愈勇的關鍵!我特別敬佩我們可愛執著的工作夥伴們,各個擁有絕佳的海洋工作本領,專業認證舉凡潛水作業主管、潛水教練、深海潛水、海洋科學儀器操作、船長、海上導遊、領隊等樣樣俱全,此外更有絕佳的工作實務經驗,例如擁有下潛深海110米的國內紀錄,多年務實的潛水資歷使他們對台灣海域水下狀況瞭解甚詳,哪裡水流湍急、暗礁潛伏?何時潮漲潮平?詭譎瞬變的海上天候,一切都瞭若指掌而能化險為夷。進入淺水險區時,隊員們用銳利眼神透視水下暗礁,用洪亮聲音的指引船長閃過險流暗礁,確保了全隊生命安全。


<p class="ql-align-center">圖一、水下佈方作業情形</p>

圖一、水下佈方作業情形

<p class="ql-align-center">圖二、水下考古隊準備下水調查沉船</p>

圖二、水下考古隊準備下水調查沉船

<p class="ql-align-center">圖三、水下考古隊員深海編隊調查</p>

圖三、水下考古隊員深海編隊調查

<p class="ql-align-center">圖四、東沙環礁水下調查發現陶瓷</p>

圖四、東沙環礁水下調查發現陶瓷

在水下調查工作中,必須藉由攝影來記錄水中各種沉船實況,而絕佳的攝影技巧必須擁有絕佳的潛水技能為後盾,否則無法克服水流、水壓而全功盡棄。由於潛水深度越深大氣壓力便越大,使人員體內形成過多的氮氣,造成「氮迷醉」便會產生生命危險,造成知覺遲鈍而發生危險,因此隊員們必須具備良好的體能以及熟練的潛水技能。大海茫茫,為了尋找海底的沉船以及人類活動遺跡,事前也必須研究古代海圖、當代文獻檔案,並進行當地漁民的口述訪談,據此進行有系統的規劃調查,各種海洋科學儀器也要派上用場;不論是各式聲納探測或水中影像的判讀,在多年經驗的累積之下,我們甚至開始研發獨自的水中影像記錄方法。


「黃大哥快來,找到沉船了!」,這句話常是在海上最愉悅,也最想聽到的話,除了讓大家心情特別振奮,也回饋了辛苦的準備工作─「大海撈針」有了成果。然而,更加艱鉅的工作亦由此展開,目標物的精確「定位」及「搜索驗證」是確認沉船不二法門,在累積豐富的經驗下,我們在水下的定位技術與搜索驗證已經不是問題;而年代判定、歷史意義與後續的出水文物保存則是更需要專業素養的長期研究工作。


麥克阿瑟將軍曾說:「花一百萬美金要來買我的軍旅回憶,我死都不賣!」,現在我也有著與他相同的感受。雖然這只是外人看來短短的幾個四季,但其中的酸甜苦辣並非一言能道盡。身為台灣水下考古隊海上工作的第一線領頭羊,藉由從軍二十餘年來與海洋為伍的經驗(前海龍蛙兵一等士官長退役),熱愛考古及歷史文物,因此參與這項工作;除了有臧振華老師的信任與惜才,這應該是我人生的宿命。感謝內子及孩子的支持,讓我在軍旅退伍之後得以安心發揮個人最大價值,從事對台灣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工作。


台灣的水下考古隊成軍較晚,面臨的挑戰還仍然嚴峻,目前團隊成員雖皆為一時之選且刻苦耐勞,但仍需要國家的支持與青年菁英的加入。台灣海域所孕育出的獨特海洋歷史文化,估計還有百分九十九仍靜靜地躺在海床上,等待我們去探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