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拆除也可以是一項美麗的行動

拆除也可以是一項美麗的行動

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社會學家厄瑞(John Urry)曾在《遊客凝視(The Tourists Gaze)》裡提及此刻風行的「旅行學」幾個重要概念。因為從生物生存的角度看,旅行以及部分旅行所衍生出的消費似乎全無必要,但旅行如此吸引人,且在人類文化中發展出一種獨特現象的原因,是當我們離家的時候,總是興緻勃勃、萬分好奇地凝視(gaze upon)或觀看(view)這個世界,而這個過程提供了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愉悅經驗」。一種生物對陌生環境的敏感,事關生存;而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過程中,這個愉悅經驗已變得如此重要、珍貴,滲透進整個社會、經濟層面。


而在旅行前,厄瑞認為人們是透過「幻想」來增強旅行的期待感的,這樣的旅行期待感,會受遊客的文化背景、教育深深影響。而「俗化」的旅行模式,往往認為把遊客用交通工具載到某一「風景區」,或提供豪華旅館、吃大餐,就能成就完整的愉悅經驗。


我似乎感覺到,這可能是日前阿朗壹事件、與現今美麗灣開發的某個爭議核心。


2012年12月幾位跨領域的專業教授邀我參與一項反省美麗灣事件的聯署,事實上,多年來關心杉原海岸的朋友,發起了一次又一次阻止美麗灣飯店在沙灘上成形的運動,學者也從環境敏感、原住民傳統領域等角度論述這幢建築的「無價值」、「反價值」。而這麼多年以來,即使是前、後任台東縣長與環保署刻意放鬆的行政程序,美麗灣與台東縣政府也多次敗訴被要求停工,但停工的命令似乎總是無法有效地傳到海岸,建築總是在你不注意的時刻像蔓蘭一樣持續生長。


2013年1月,最高行政法院終於判決,美麗灣開發案「撒銷環評審查結論」定讞,這讓人短暫振奮,以為沙灘終究可以回到沙灘了。未料業者以特殊的方式迴避判決,先是放棄原先提出的一公頃建照,申請新的六公頃面積建照、並重提環評,來迂迴「繞過」此一判決。但問題是,既然「此刻」的美麗灣開發案達六公頃,卻在未申請環評前,就完成建物、停車場與游泳池,這顯然違反了環境影響評估法的基本精神。


而從上述提供旅行「愉悅經驗」的觀點來看,美麗灣飯店顯然只提供了少數經濟上較寬裕的消費者,進行短暫、淺層的旅行經驗而已。為什麼說是淺層的旅行經驗?舉例而言,綠色建築與美學的標準來看,聲稱自己是「綠色產業」的美麗灣建物,事實上是矗立在海灘的落伍標誌。


當代建築大師路易士•卡恩(Louis Kahn),被公認是最能理解建築對居住者心靈細微感受影響的建築設計師。他晚年在大學教授建築,總是問學生:居所是什麼?圖書館是什麼?街道是什麼?場所是什麼?……這樣的提問讓設計者不容易忘記,建築是「為了」人,「為了」某種目的而蓋的,而建築師該與每一塊磚對話,去創造出能與環境共存的,「有靈魂」的建築。


我們假設美麗灣飯店真如他們官方所言目標是創造一個「綠色產業」,我以為以目前的建築本體來看,顯然看不出它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蓋,所以更應該自行拆除,因為它已然逆反了原先的目標,成為一個落伍的建築標幟,留下來只是徒然對法令、台東縣政府、甚至是美麗灣開發團隊的羞辱而已。


在脆弱的沙灘上蓋建築,美麗灣業者卻設計成巨大的水泥怪獸,並且將廢棄物直接埋在沙灘底層,造成周遭沙灘生態環境改變,這是第一個落伍。除了一再拿出來當成樣板說詞的「三級薄膜濾水」設施以外,從材質到設計,說不出其他符合現代綠色建築的概念,這是第二個落伍。而座落在山、海的原住民部落間,建築語言既無文化思維,更無與環境對話的視覺語彙,紅白為主體的視覺設計在海洋與山脈之間更突顯其美學的貧弱與暴力,這是第三個落伍。這幢建築本身,就象徵了美麗灣開發公司的思維水準難以讓人信任,是缺乏謙卑的人與太平洋對話的落伍建築象徵,難以提供更多數人深層的旅行愉悅經驗。


而這麼多年來,地方政府一再包庇,創造多次補正環評機會,美麗灣都無能將這幢落伍的建築變成他們宣稱的「與台東共生共榮」的建築,更顯示這個開發公司的能力落伍、團隊水準堪慮。而在最高法院判決定讞後,對已然存在於沙灘上,「非虛構」的美麗灣飯店來說,再施予環評已無必要,因為影響已然造成,那可通不過颱風、海浪與良心的檢驗。我以為,從法律、環境生態、建築美學與環境美學來看,拆除美麗灣就是拆除一幢違法且落伍的建築,才是一項美麗的行動。


過去六十多年來,我們努力拆毀了曾經在這個土地上長出來,與山脈、海洋、溪流、泥土對話的,有靈魂的建築物,大量複製了類似美麗灣這種「暴發戶式的優雅」、「對環境充滿略性」的觀光建築,這樣的建築阻礙了我們對台灣得天獨厚自然環境與文化風景的深層凝視。幸而近年台灣已漸漸有建築師與業主,願意花更多思考時間來構作與環境對話的建築物。因此,拆除美麗灣更可以視為一種告別舊時代的美麗姿態。


就讓我們拆除美麗灣吧。因為這漫長的八年讓我們唯一學到的是,拆除也可以是一項美麗的行動,蘊涵法律、建築、環境、旅行、美學上的,對醜惡的優雅告別,也是提醒我們尋找更深層旅行凝視的開始。


<p class="ql-align-justify">吳明益</p><p class="ql-align-justify">現為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梁實秋文學獎、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獎項。</p>

吳明益

現為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梁實秋文學獎、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