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轉換到重新認同:重組工農之間的社會拼圖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當代台灣的問題叢生,人類學的工作除了對傳統社會生活與議題進行討論之外,也可以針對當代各類問題的歷史背景,思維模式,社會運作,還有論述的構成等層面加以討論。上一期「人類學視界」,已經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當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最主要的變動要素,討論各種「反」的重要意義。這一期的「視界」,我們把觀察視角轉到農業轉向工業的過程,以及對當代社會的衝擊。第一部分是「從農業到食品的生產轉變」,第二部分是「工業區位與社會邊界的形成」。之所以從這兩個方向談論農工之間,是針對農工轉換過程中的兩個主要議題作討論:主要包括農業轉型的歷史過程與食品安全問題,以及工業化對農業社區的人口以及環境帶來的衝擊。這幾篇討論文章最早是由清大人類所的李威宜老師,以2013年科技與社會研究年會的論文組合為前提,邀集呂欣怡,李宣萱,張瑋琦,方怡潔,蕭禕涵,以及李宜澤等人,共同在年會上以「農工之間」的主題所做的發表文章。在徵得幾位當時發表人的同意之後,我把這期人類學視界也定位為討論農工重組的社會議題,並且邀請另外三位對農業議題也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朋友:劉志偉,林怡潔,以及陳玠廷,加入他們各自在農業與食物領域的觀察。希望透過這兩個層面的討論,把台灣(以及中國)在農工轉換中,因為現代化論述而忽略歷史與政策形成背後的細緻問題,因為全球化論述而忽略的在地化抵抗或者反饋,以及因為標準化操作而喪失對科學或工業規範化作重新思考。且不要認為這些問題都與生活距離遙遠,農業與食品的議題我們每天在餐桌和新聞裡都可以看得到;而工業化對城鄉流動以及環境狀態的影響,更是我們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讀者可以參見台北電影節中最佳動畫影片「幸福路上」的歷史記憶,由宋欣穎導演)[1]。
這期「視界」的兩個主題分別有許多精采的內容。「農業到食品的生產轉換」主題裡,包括李宜澤撰寫發酵實驗室以及食品工坊歷史轉變的過程,以此討論日常交換形式的消失。林怡潔討論以「食物作為媒介」的思考,可以看到哪些社會網絡的形成。陳玠廷對於有機農業中農藥殘留迷思與規範法令的思考,同時反省殘留檢驗法的盲點所在。還有金鼎獎暢銷書作者劉志偉等三人,對「補貼式農業政策」形成的歷史基礎,進行細密地耙梳。四篇文章對農業生產的不同類別和連結,進行多角度的討論。
「工業區位與社會邊界的形成」內容則有:李威宜討論工農之間可能出現的研究議題,重新反省台灣作為後殖民工業文化處境的架構。呂欣怡以在地世代對於環境問題覺察的不同,談後勁地區經典反五輕環境運動中的「工農協作」。李宣萱以「工業化農業生產模式」生產阿美族野菜,思考野菜的認同疆域。蕭禕涵也同時探問,如果把工程師思維放到都市邊緣的社區支持型農業,會有什麼火花。而方怡潔以中國年輕農民工的田野工作案例,討論什麼是被身體化的「生產技術」以及其中的主體塑造過程。這五篇文章映射出來的是不論在台灣或中國,都能夠看到農工轉換過程中,人在生產機制與環境之間的辯證認同。
這期視界對於農工之間的討論,希望引發的是把我們身邊已經成形(但仍在改變中)對農業和工業的截然區分,重新拉回形成過程的歷史思考脈絡,同時也揭示一個能以農工混雜思考的未來生活型態。不論是在社區支持農業所集合出來的小農市集裡看到分類完整的在地食物,或者是在超市的蔬菜工廠裡讓顧客可以 直接摘採的無土壤培養,抑或是因為工業區化對現有農地的不當徵收或是特殊污染物質的散播,我們都應該細細思考,其中引發我們關注的興趣,不只是對於農業部門的懷舊式參與,也有著經由工業部門標準化和方便化之後對生活交換感的滲透。透過農工之間的討論,不只可以回溯走來的路程,也可以看到我們正以怎樣的想像,把自己送進不斷移動的未來裡。
註解:
1. 影片片段參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YCMWxr1F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