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食物作為媒介

林怡潔|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與東亞區域研究碩士、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每週六早上八點,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一開市,早吸引了民眾前來採購、抬槓或參加活動,農夫市集推出的市集收攤後的「共食」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心得,也成為臉書上面人氣轉載的消息來源。消費者和農夫市集成員共同努力建立了社群,讓我們看到在市場自由主義之外,仍有蔚藍美麗的天空高掛一輪彩虹。


就像其他本期作者所指出的,我們或該打破「工業」vs「農業」的二元價值觀,我嘗試將食物做為一種「媒介」來思考建立公民社會,我們不能再仰賴大眾媒體和立法院或網路解決問題,而是人人都能做為不同程度的公民記者,為自己關心的議題發聲,為永續的環境、土地和社會盡一份力量。


當主婦聯盟遇到農夫市集又會迸出甚麼樣的火花?在今年五月十八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和興大農夫市集共同舉辦了綠食育Party,透過與民眾分享共食的方式,分享正確的飲食觀。截至七月我寫這份稿子時,立法院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仍在等著三讀,但「食物安全」並非修法就能一勞永逸,而是必須落實在生活的飲食教育中。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案件反映了「眼見不一定為憑」,我們的飲食教育,是否能以飲食為媒介,幫助我們找回人和土地的真實連結?


以香港為鑑,香港在九七回歸後,從追求房地產帶動經濟的粗糙「中環思維」,得到的卻是經濟與文化失落的十年,以及境內無農地,米食必須完全仰賴進口,香港人欣羨台灣擁有豐富美味的米食文化。在大農經濟為主的美國,因為城鄉收入不均,以及農業出口政策,有一位紐約Culinary Institute的老師,就告訴我她因為住在離紐約一小時的郊區,當地生產的有機蔬菜供應紐約市區,她們只能吃智利運送來的蔬菜,既不低碳,但因為城鄉收入不均,她也非常無奈批判了這種現況。埃及因為耕地面積只有百分之三,糧食仰賴進口,因此原物料上漲成了民眾不滿、政權不停交替的主因之一,因此糧食主權不可不重視。


確實,在碧威爾森耙梳歷史後,我們得以了解歐美社會的經驗,政府干預越高、罰則越重,食品卻不一定越安全。戰後在追求大量消費刺激經濟成長的價值主導政策下,商業行銷廣告中將「科學」、「技術」、「速率」、「保健」變成了行銷的話語,但越來越多的食品添加物卻不保證吃得更健康和有營養。中興大學的董時叡教授與朝陽科技大學的蔡嫦娟教授,以及許多已經投入食農教育的許多教育人士(台南後壁的菁寮國小教師、苗栗的通霄國小、台中的黎明國小、國光國小、台中國小等)早有此先見之明。公部門關心食物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校園午餐革命在各地發聲:包括新竹市清華大學校園伙食團、彰化縣溪州鄉公所在地食材實驗、花蓮東華大學、台南市食育教材及校園午餐自治條例等。私部門中,媒體人離開主流媒體,開設「新聞上下游市集」,也扮演了推動台灣公民社會中討論食農議題的重要角色,它既是獨立網路媒體,也同時銷售安心產品的角色,今年新聞上下游市集更計畫要在台中美術館餐廳街一帶開設實體店面和供應低碳的輕食。台中還有一間魚麗人文共同廚房,致力於保存傳統菜譜與發揚健康飲食,並放置社區報等藝文資訊。


國內人類學界目前已有余舜德、洪伯邑、陳玉箴等進行從感官出發有關飲食,中興大學也正發展茶文化相關的學程,未來國內將建立茶葉鑑定士制度,可望創造茶葉的文創經濟。發展健全的飲食教育與相關研究,可為我國的文化觀光奠立良好基礎。密西根州有些獨立音樂家如Joe Reilly,則創作和當地食物有關的歌曲,教導小學生食農教育,可見食農教育是可以和文化創意結合。就像許多「創新傳播」的研究都來自於農業推廣一樣,我夢想著未來台灣的餐廳也可以成為另類的傳播管道,例如可以和農夫市集聯合舉辦「農民開講」、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面對面,而有機農場的綠色旅遊也能提供民眾學習農業知識,重新找回人和土地連結。個別小農可以聯合起來一起提供旅遊行程(沈瑜庭,2013),因此食品安全與農業問題不在於小農生產的結構,而是改變追求最大利潤和經濟成長率的文化價值觀,鼓勵小農耕作,擴大本土、健康及正義的食物來源。公民社會的基礎在於要有足夠的公共空間,餐廳、咖啡廳也能夠成為傳播新知的媒體。


今年六月時我聽主婦聯盟台中分會聽總會陳儒瑋先生分享他對校園午餐問題的想法,他提到從關心社區的國小營養午餐開始,並隨手從附近的忠孝國小網路上擷取菜單與大家分享,赫然出現以下令人吒舌的組合:


102年4月3日:義大利麵+麥克雞塊+玉米濃湯+蒜香大陸妹+奇異果

「麥克雞塊」明顯有為某速食店打廣告的嫌疑,何況市售雞塊裡面成分有一半都不是雞肉,而是一堆食品添加物;玉米濃湯使用的勾芡玉米澱粉是否是基改的產品?「大陸妹」青菜明明有個本名叫「萵苣」,為何要使用這個帶有歧視女性的字眼?市面上奇異果多進口,一點都不符合「低碳飲食」的精神。陳儒瑋以菜單舉例,學生對於校園午餐的反應是:太油、太鹹、菜涼,組合奇怪(有的學校出現珍珠奶茶配義大利麵),而油炸品、加工品、飼料級基改黃豆等,也都成為學生健康的隱憂。


並非沒有相關法律管理,而民間團體也努力進行法制的監督,例如學校衛生法第23條建立校園營養師專聘制度,讓專業營養師進駐校園,照護學童飲食健康,並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主婦聯盟推動制定國民營養法,也有立法委員想要推動類似日本的飲食教育基本法,但陳瑋提到,要教小孩「認證」及教廚師「認證」,似乎無法釜底抽薪解決問題。他覺得最終我們自己要關心自己吃甚麼,培養這項能力要比任何政策還來得重要。除了培養學生的味覺教育,民眾也要多去了解,並且告訴其他不知道的人。透過大家的力量,一起改變社會。


另一位退休伯伯以自己擔任公部門和軍隊的經驗,對於校園午餐供應食材的「合理招標」作業,他建議如公共工程有採購委員會制度,在成立時要由公部門合格營養、食品安全技師、廚師等做為評審委員,如果食材不合格,下次可以換掉,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也可參與作為評審委員之一。」這樣的做法其實很類似加拿大多倫多市已有的食物政策委員會,藉由在地的民間參與監督,真正發揮影響力。


<p class="ql-align-center">2012年12月作者參與觀察台中南屯楓樹里居民,抗議市府和建商欲填平舊南屯溪開發重劃區建築大樓出售,並可能影響烏日、南屯等地排水。舊南屯溪沿岸有居民捐出農地作為教育預定地,並經國立科博館考古開挖發現牛罵頭文化遺址,經居民爭取後,目前已獲文化部認定劃定成為文化資產保留區/林怡潔 攝</p>

2012年12月作者參與觀察台中南屯楓樹里居民,抗議市府和建商欲填平舊南屯溪開發重劃區建築大樓出售,並可能影響烏日、南屯等地排水。舊南屯溪沿岸有居民捐出農地作為教育預定地,並經國立科博館考古開挖發現牛罵頭文化遺址,經居民爭取後,目前已獲文化部認定劃定成為文化資產保留區/林怡潔 攝

<p class="ql-align-center">農夫市集與主婦聯盟合辦綠食育Party,透過活潑生動的講座、共食活動和生態導覽,邀請民眾認識綠色飲食「吃當地、食當季」/主婦聯盟台中分會 提供</p>

農夫市集與主婦聯盟合辦綠食育Party,透過活潑生動的講座、共食活動和生態導覽,邀請民眾認識綠色飲食「吃當地、食當季」/主婦聯盟台中分會 提供

參考資料:


1. 碧威爾森著,周繼嵐譯(民102)。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台北:遠足文化。

2. 沈瑜庭(民102)。有機農場經營者發展體驗式綠色旅遊態度之研究。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學位論文。

3. 新聞上下游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

4. Yi-Chieh Lin (#***) (2013). Rice as Culture Heritage in Taiwan. In Sidney Cheung, (ed.) Foodways and Heritag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Hong Kong: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and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BN 978962721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