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教授、慈濟大學副校長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慈濟大學位處台灣東海岸的花運,四間、環繞著美麗的太平洋和壯闊的中央山脈,沒有西部都會區的人車鼎沸,卻多了一份寧靜。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為了搶救台灣後花園的寶貴生命,佛教慈濟基金會於1994年創立慈濟醫學院,四年後的1998年,擴大成為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在醫學院的基礎上,加入原住民健康和人類學二個研究所。二年後的2000年,這個小而美的東部大學改制成為擁有四個學院的慈濟大學,除了最早的醫學院和人文社會學院之外,還有生命科學院和教育傳播學院,目前學生總人數3300人,教職員約700人。這是一個以生物醫學為主,但是兼顧人文精神的嶄新大學,其教育目標是成為學術專業與人文薈萃的典範大學。
人類發展學系隸屬人文社會學院,慈濟大學於2000年改制成為綜合大學時,原有的原住民健康研究所改隸醫學院,而當時已經成立的社會工作和人類學二個研究所,則隸靥人文社會學院。為了將人才培育向下發展 ,當時的李明亮校長委託我規劃大學部科系。對我而言,如果只是將人類學研究所向下延伸到大學部,所須付出的力量相對簡單,師資遴聘也不會有問題。但是考慮到人類學學生在台灣的學術市場,同時也顧及當時的慈濟大學雖然有社會學(社會工作)和人類學的基礎,但是缺乏心理學科系,因此我向李校長提出設立人類發展學系的建議,並獲得由證嚴法師擔任董事長的慈濟大學董事會的支持,進行一年的籌備,於90學年度(2001年8月)開始正式招生,由此奠定了慈濟大學行為科學的基礎。
這個以心理學和人類學為基礎學科的跨領域學系,在當時雖為全台首創,但是在美國則有長久的歷史,包括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及馬里蘭大學等美國著名大學,都已設立與「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有關的研究所,最早的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於1927年就已成立「人類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Human Development),日標在探討生物、文化、心理等面向,對嬰兒、青少年到老年人,所有人類發展階段各年齡層成長歷程的影響。芝加哥大學的比較人類發展學系則成立於1941年,哈佛大學的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成立於1946年,其目標都在透過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整合,瞭解人類各階段發展的影響。
前述各大學的人類發展學系或研究所雖然都有明顯的心理學、教育、人類學及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取向,但是因為涉及各年齡層的發展問題,包括情緒、認知、身心適應等現象,因此也都具有濃厚的實用價值,在學術領域上可歸屬於應用心理學及應用人類學。由於對人類發展議題的重視,聯合國的人類發展組織在1990年發表第一份「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首次提出:「人是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根據這個觀點,聯合國將人類發展報告的指標聚焦於:識字率(literacy)、以粗死亡率為指標的健康程度,以及消費力,這三個指標基本上涵蓋教育、健康和經濟等三個面向,有別於二戰以後盛行的自由經濟資本主義,以國民總生產毛額(GDP)或收入(income)的單一經濟指標的觀點。這個多元指標的主張,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聯合國每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的主軸。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印度裔經濟學教授Amartyr Sen,於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他認為:「作為一種方法,我認為人類發展關注的是基本的發展思路,也就是,提升人類生活的豐富性,這裡不只是指人類生活的經濟富足,這只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部分」。也因為人類發展報告在衡量人類發展的經驗資料的豐富性,以及測量思考角度的創新,使這份報告對全球的發展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耳熟能詳能詳的例子是關於「幸福度」的評量,已經不以經濟收入為唯一的標準。(參見聯合國人類發展網頁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13/download/cn/,該網頁有包括中英文在內的多種語言說明,同時也列有獲得2010至2012年「人類發展報告」卓越獎的六份來自不同地區或國家的報告,見http://hdr.undp.org/en/nhdresources/monitoring/awards/2013)。簡言之,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要創造一個能夠使人們擁有健康(長壽)、良好的教育,而且身心得以安適(well-being)的生存環境。
從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標回到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我們就比較容易瞭解為什麼人發系將其教育目標設定為:探討人類群體及個體各個階段(包括嬰幼兒、青少年、成年、老年)的發展原理與問題,以及社會、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在課程設計上,則兼顧心理學和人類學。雖然歷年來人發系學生對心理學的興趣較為明顯,但是為了使學生獲得跨領域的知識,因此人發系除了將兩個領域總計56學分的課程列為基礎必修之外,並在進階課程方面,設計了心理學和人類學二個領域各二個學群,心理學包括認知發展和諮商臨床二個學群,人類學則包括生醫和應用二個學群,並規定學生必須在二個領域中各選一個學群為進階必修,以確保學生兼具心理學和人類學的基礎。此外,為了使學生在研究方法上具備更多元的知識,人發系將心理統計、電腦統計程式(如SPSS)列為必修,也將人類學特色的質性研究和田野方法列為必修,目的在增強學生在研究方法的知識。
我對人類學的價值,和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同時也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的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Erwin Schrödinger相同,他說:「長期而言,如果你沒有辦法使大家了解你在幹什麼,那麼你做的事就沒有價值」(廖世德譯,物理之舞,1995,頁10)。為了使大家了解人類學在幹什麼,也為了和台大、政大等已經設有人類學(或民族學)系的老大哥們有明顯的區別,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將主軸放在「應用」上面,因此無論是師資或課程,都在人類學的基礎上彰顯人類學知識的應用性質,包括遺傳、法醫、醫學、心理、教育、發展等人類學次領域。
在課程與學群設計之外,人發系也進一步透過實習課程,強化學生對心理學和人類學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可以透過參與老師的學術研究,或是安排一個地方進行實際的田野研究,也可以到相關的學術或實務機構進行實習,人發系學生實習過的人類學機構包括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以及其他的文化展示或文化行政機構,非常感謝相關機構提供珍貴的實習機會,共同培育年輕的人類學學生。
在研究方面,人發系的人類學教師和研究生的研究也明顯具有應用人類學的取向,研究的課題包括生態環境與能量、族群DNA(遺傳人類學)、族群膚紋、族群健康問題(醫學人類學)、社會心理適應(心理、教育人類學)、災難援助與適應,新近加入人發系的一位教授則以文化創意產業見長。
台灣的學術發展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特別是英美二國)學術思潮的影響,因此台灣的人類學研究大多以基礎研究為多。學術研究當然首重基礎研究,但是西方學術發展也具有多面性,人發系聚焦的應用人類學其實也是受到1990年代以後迅速掘起的應用人類學的影響。應用人類學早在1970年代就已呈現人類學家Holmberg在秘魯Vicos印地安人社區的應用案例,而近年來常見的災難人類學(disaster anthropology)則在全球氣候急遽變遷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台灣的人類學研究固然無須棄守傳統的理論或觀點,但是對於快速變遷的全球與台灣所發生的現象,卻無法置身度外。十幾年前,美國和中東的回教世界發生嚴重的衝突,台灣的政治學者提出若干分析與建議,王崧興教授有一次到新竹清華大學人類所,他感嘆的說:「這個時候為什麼人類學一點聲音都沒有呢?」當人類學的知識建構能夠跨出人類學的傳統,為當代重大的社會現象提供有用的資訊時,人類學的聲音才可能被聽到,人類學才有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