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賽先生(science) 與蔻小姐(culture)的相遇

林慈馨|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四年級

很榮幸能參加今年兩岸三地人類學營,感謝所有為活動付出的老師、和同學們。此次營隊由六天的學術講座及三天兩夜的田野實察組成。講座部分邀請了台灣和大陸不同專業的教授講述人類學與公衛、地理、方法論及法律等不同方面之研究及應用,學習了方法論的基礎知識、地理的GIS研究工具和理論……等。不同觀點的切入,刺激兩岸和不同學科間的交流。田野實察共三個地區,包括回族納古鎮、苗族村寨及彝族大糯黑村。而我到海拔約一千九百公尺的石林大糯黑村感受彝族文化。


營隊中聚集了各類學科的學生,想法及問題的激盪不時產生。教授們深入淺出地回應同學們的問題,這時我才了解,看似簡單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單純的食品問題,背後考量的因素人、事、時、地、物的時候便複雜了起來。此次由人類學營做為開端,結合方法論、永續發展、公衛、地理環境、地方民俗等不同視角。不同視角切入同樣的問題,形成龐大的網絡。幾天學習下來,收穫滿滿,不僅突破舊有的思維習慣,也發現學術間的界限並非一分為二,如公衛研究的一小步,與民俗文化結合後可能是一大步。同時在討論實際問題時,該不該法制化、或是應該偏重研究還是應用,幾天下來各種討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人類學的田野在哪裡,是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或是偏遠的深山裡?下飛機踏上雲南的那刻開始,便是一次田野學習的開始。這段時間內,不只沿途觀賞雲南風光,接觸、觀察雲南大學附近的商業圈與彝族文化。第一次吃又鹹又辣的雲南飲食,多種口味搭配的過橋米線和形狀多變的炸土豆(炸馬鈴薯)、見識彝族熱情敬酒歌和能歌善舞的阿詩瑪,適應海拔兩千公尺的日夜溫差。短短十天營隊中,所有的衝擊、文化交流和適應的過程如同一次短暫的田野參與觀察。在這當中我們學習、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並且正視不同文化接觸時必然會有不同面向的影響及改愛,研究者該如何做種種調適,讓我了解每次的學習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