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醫院中的人類學家 : 田野經驗淺談

官晨怡 | 中研院民族所




民族誌是人類學生產知識的主要途徑, 然而,田野資料採集經常充滿限制, 如何將有限觀察,轉化為知識,是人類學家們的共同課題,對在醫院做研究的人類學家似乎更是如此。


為了博士論文,我於2008年返台進行關於台灣高剖腹產率現象的田野調查,醫院是主要研究場域。然而,一方面,高剖腹產率當時已是敏感議題,醫界承受不小壓力, 不意外地,醫院對於我的研究主題頗為警戒;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高度專業化的機構, 許多醫院排拒來自於非醫學背景的研究者, 這也是我被醫院拒絕的典型理由之一。幸運地,在輾轉引介與聯絡後,我終於找到願意協助我進醫院做研究的醫師,但上述排拒與警戒並未完全消失,它們轉化成為我在資料採集時必須面對的規範與限制。


如同醫院其他所有人事物,人類學家也必須被納入這套管理系統中。為了進醫院做研究,我必須先通過該醫院的「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即所謂的IRB)審查,才得以根據核准在特定醫師的門診時間進行觀察。 在該時段內,我必須先於護理站,藉由護理人員協助向產婦取得同意書,方能陪同進入診間。另外,我雖然被允許進入產房進行觀察,而且沒有時段限制,但相當程度上,我於產房中的觀察活動仍須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例如他們的巡房,或者是否讓我伴隨進入接生室。簡言之,我在醫院中的研究活動被整併到醫院的工作流程裡。再者,看著總是大排長龍的候診區,以及醫師與護士們一面工作、一面壓抑疲倦煩躁表情,總是讓我不敢問太多問題,深怕干擾他們工作。


「沉浸式的體驗」(immersion experi-ence)一向是人類學專業認同的主要部份 (Rabinow 1977),然而,對醫院裡的人類學家而言,這樣的專業認同成為一種挑戰。如同Francine Lorimer(2010)回顧兩個迥異的田野經驗,她先在澳洲土著社群裡研究他們的文化認同,對精神分析發生興趣後,轉而進入丹麥精神病院進行民族誌,相較於第一個田野工作,Lorimer 在醫院研究時,總是不禁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在做田野」(P.103), 這句話準確反映我的焦慮與困惑。


當我借助閱讀來緩解焦慮時,意外發現 Sherryl Kleinman 與 Martha A. Copp(1993)的專書,以專業機構中田野經驗為基礎進行提問:如果我們浸在田野的時間不夠長,和報導人不夠熟稔,就不能算是真正(authentic) 的田野工作者嗎?萬一場域本身就不允許我們涉入這麼深,這樣的田野工作還有價值嗎?這些限制如何能轉化成研究資料? Kleinman 與 Copp指出研究者能否「沉浸」於田野,不全然取決於在田野裡花多少時問,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能否分析自己與該場域的互動與關係:「不論是在哪一種觀看位置(vantage point),我們都能學到東西, 只要清楚知道自己在這些情境裡的角色」 (P.31)。換言之,儘管專業機構為研究者設下許多限制,若是能認真處理我們身在其中的經驗,仍可以在既有限制下達到有效的 「沉浸」。


確實,分析自己的經驗,讓我更了解這個讓剖腹產率高居不下的生產環境。舉例而言,研究初期的「找路」過程,讓我看到秩序在這環境裡的重要角色。


今天第一天進醫院做田野,狀況很混亂。Z醫師要我到護理站去,遇見三十五週以上的孕婦,再收同意書。「當我去到護理站,跟駐站護士說明來此研究,護士質疑我既沒有工作證也沒有工作服,不適合在那裡與病人交談,並問我有沒有知會門診護理長,我說沒有,她要我立刻去。我見到護理長時,她神情不悅地說自己沒有接到通知, 問我公文跑到哪裡,有沒有跑完,我答不出來,她要我去人體試驗(IRB) 辦公室問清楚,並說我需要識別證或衣服。然而,當我詢問人體試驗辦公室人員,這位人員告訴我做研究的學生本來就沒有發衣服。在一陣混亂討論後,這位人員和另一個同事仔細看了公文,發現他們忘了照會人事室,於是幫我打了電話,不久後,一位人事室人員來把我帶到人事室,這時他們要我先到醫院附近拍快照,再拿照片回來辦識別證。在醫院的幾條巷子外,我找到拍快照的機器,拿著照片回到人事室後,他們很快地幫我登記人事資料,並製作了一張識別證。Finally, I got my ID!!


這個秩序是集體維持的。進入醫院後, 不僅我急於尋找秩序,醫護人員也要求我盡快進入他們的秩序裡。首先,成員與外來者的身分必須被明確標示,這也是我被要求穿上工作服與佩帶識別證的原因,雖然護士們說,這是為了避免我穿著便裝與孕婦攀談容易引發的疑慮,然而,更重要的是,如此標示也為了減低護理人員們的不安,她們經常是負責維護秩序的主要人員,需要清楚知道每個人的角色和定位。另外,這個機構中的每一份子都有清楚執掌,並且對執掌範圍內的人事物絕對控制,任何一個脫序,都是潛在威脅,因此,護士們關心護理長是否知情,護理長得要看到來自IRB辦公室授與我的公文,而IRB需要照會相關處室。


這讓我注意到醫院對秩序的重視如何深切影響它們對待生產的方式。在台灣,許多生產中醫療干預與其說出於醫療上的必要, 更是為了維持秩序,和醫護人員對於生產的控制感 (sense of control),就像受訪醫師們儘管了解這些干預在醫學上不必要,卻仍認為有其必要,特別是就風險管理和效率而言。如同儀式,這些醫療步驟把原來渾沌、 無法預測的自然生產過程轉化為能夠人為控制與管理的事件(Davis-Floyd 1992)。


另一方面,我們在田野裡的情緒,可能同時反映其他人在該情境中的感受(Klein-man and Copp 1993)。為拿到識別證,我周旋於不同部門,時而筋疲力盡,時而迷失, 最後幾乎是機械式地完成被交代的工作,當晚整理田野筆記時,寫下這樣的感想:


大醫院裡的分工很細,而且部門間的聯繫似乎不好(例如IRB、人事室和護理站), 過程中我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在當下,我好像只能聽從不同人給我不同的指示,孕婦們應該也是如此。


產婦們雖然不太需要周旋於科層部門中,然而,她們的生產被架構成由一系列的醫療步驟組成的生產線(assembly line)活動, 面對這些疏離的生產過程,是不是往往也只能將身體交給這個體系呢?過去,我總是以理論來理解產婦為何在這樣的環境難以主導生產,例如,這個生產線式的醫療過程如何讓女人淪為被使喚的勞工(Martin 1987),或是面對醫療這個權威知識 (authoritative knowledge),女人失去發聲的正當性(Jordan 1997)。


透過親身經驗,我得到另一個媒介來連結產婦的感受。


如同從事醫療人類學研究多年的Arthur Kleinman 在 Writing at the Margin-書中重申民族誌作為探討醫療議題的有效工具 (Kleninman 1995),因為它不同於其他從事健康領域研究裡的其他主流方法,能帶領我們超越許多理所當然的看法,而實際體驗與反思正是民族誌之所以能達到這個目標的主要力量來源(P.195)。然而,如同本文呈現的,在醫院裡進行田野工作,重重限制侷限了人類學家在該場域裡的沉浸,此時,反思就顯得格外重要。以上僅是我對親身經驗作的粗淺分享,在專業機構日益主導人類生活的當代,人類學家在醫院與其他專業機構中遇到的挑戰,與跨越這些限制的可能方式, 值得更多討論。


(本文改寫自會議論文〈醫院中的人類學家一反思田野中的限制與互動經驗〉, 「從相逢到交融: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激盪與對話」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12年9月4日至5日)




備註:

  1. Z醫師是我在該醫院研究計畫的主持人,他建議我針對懷孕35週以上的孕婦進行收案,因為對於生產方式的討論多半發生於這個時期。
  2. 即實習醫生穿的白袍。
  3. 這似乎也牽涉到醫護間不平等的工作關係,例如, 當病人發生不滿,護士經常比醫師更容易被責怪或抱怨。

參考文獻 :


Davis-Floyd, Robbie

1992 Birth as an American Rite of Pass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ordan, Brigitte

1997 Authoritative Knowledge and Its Construction. In Childbirth and Authoritative Knowledg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R.E. Davis-Floyd and C.F. Sargent, eds. Pp. 55-7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leinman, Sherryl, and Martha A. Copp

1993 Emotions and fieldwork. California: Sage.


Kleninman, Arthur

1995 Writing at the Margin: Discourse between 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rimer, Francine

2010 Using Emotion as a Form of Knowledge in a Psychiatric Fieldwork Setting. In Emotions in the Field: The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Fieldwork Experience. J. Davies and D. Spencer, eds. Pp. 98-126.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Emily

1987 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Rabinow, Paul

1977 Reflections of Field Work in Morocco.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