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醫學人類學的教學研究機構簡介(一)
陳堯峰 |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
台灣有不少生物醫學人類學的相關機構,本文將簡短介紹三個長期投入體質人類學教學或研究的機構,也希望下次可以有機會介紹其他生物醫學人類學的相關單位。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台大解剖學科)
台大解剖學科是台灣最早的體質人類學教學與研究機構,成立於日據時期1930年代,金關丈夫教授與台大解剖學科師生,開創了台灣的體質人類學。從日據時代到光復初期,台大解剖學科師生大量發表台灣漢人與原住民族群的體質人類學研究,也曾經到台灣以外的地區進行調查,這是台灣體質人類學的黃金時代。台大解剖學科對台灣體質人類學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九十多歲的蔡錫圭教授仍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令人非常敬佩。
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輸血醫學研究組 (Transfusion Medicine and Molecular Anthropology Laboratory)
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組是由堪稱台灣遺傳人類學之母的林媽利醫師於1980年代建立。從1990年代至今,林醫師、尚特鳩 (Jean Trejaut)、陸中衡等研究員發表了很多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遺傳人類學研究,對了解台灣各族群以及南島民族的起源與遷徙有非常重要的貢獻。輸血醫學研究組除了研究現代人群之外,也有古代DNA實驗室可以進行古代人群遺傳結構的研究,此外他們也有基因尋根服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遺傳來源。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人類發展學系
慈大人發系的碩士班起源於1999年成立的人類學研究所,而人類發展學系大學部則成立於2001年,以人類學與心理學為核心學科。之後人類學研究所與人類發展學系合併,人發系碩士班目前設有應用人類學組與臨床心理學組。人發系有四位生物醫學人類學教師:許木柱(醫學人類學)、日宏煜 (醫學人類學)、安天木(生態人類學)和陳堯峰(生物人類學)。大學部學生除必修科目外,還必須從生醫人類學群與應用人類學群中,選一個學群修習(15學分)。生醫人類學群的必修課程為遺傳人類學、醫學人類學與法醫人類學(三門中選二門),也有一些醫學人類學、生態人類學和生物人類學的選修課程。在碩士班應用人類學組,生物醫學人類學理論是必修課程。希望未來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能成為台灣生物醫學人類學重要的教學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