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編輯室報告

親愛的讀者們:


本期專欄「台灣人類學/民族學教學/研究博物館的前世今生」,特別邀請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主任劉斐玟、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何兆華教授、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張駿逸教授撰寫專文。劉斐玟主任就今年四月民族所博物館開幕的特展「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幫忙邀請了策展人何翠萍與蔣斌教授,以及博物館專長的策展工作小組成員們,撰寫與分享關於該展覽從構想、籌劃到開展過程中不為人知的過程,以及展覽背後所要傳達的意念與訊息,讓本專欄的內容比原本的計劃來得更為豐富與多元。何兆華與張駿逸教授都非常爽快的一口答應撰稿,讓人類學/民族學的讀者們可以知道這個藏在輔大織品服裝學系的寶庫,以及一間擁有悠久歷史但不是那麼為人所知的政大民族學系博物館。 最後,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物館身為一間台灣最早的教學與研究型博物館, 如果沒有專文介紹它近幾年的發展,非常可惜。胡家瑜教授百忙中欣然接受編輯室的採訪,也熱情的帶領我們參觀博物館,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目前的策展方式與方向。


就在今年七月本期稿件陸續收件後,獲知考古專長的臧振華教授與中國少數民族史專長的王明珂教授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消息,實在令人鼓舞。除了恭賀他們獲得這項殊榮外,編輯室迅速新增了院士專訪的欄目。本期付梓之前,感謝臧振華院士答應接受我們的專訪。我們希望下一期能夠獲得訪問王明珂院士的機會,敬請讀者期待。


本期新增「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欄目,由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宋世祥博士負責,感謝他自告奮勇協助編輯室製作這個欄目, 用回台前,在美國專訪莊祖宜女士。這個欄目將繼續由他去專訪一些嘗試運用人類學方法在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試圖開拓人類學方法多元應用的可能性。


下期欄目包括:「人類學家的書架」、「人類學子有話說」、「人類學與社會運動」、「人類學家做田野」、「人類學家開會去」,歡迎大家投稿。編輯室信箱:anthrovisionsnccu@gmail.com。


《人類學視界》第十六期編輯室敬啟